一、作家作品 张岱 明清代作家。代表作:《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
二、中心思想 本文描写明末杭州人在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当时西湖的景色及世风民情。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情态的描写、刻画,嘲讽了达官贵人附庸风雅的丑态,市井百姓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情趣。 |
三、课文分析 1.第一段:文中共描写西湖七月半五类可看之人 原文: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看七月半之人,以五类看之: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嘄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译文: 西湖的七月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半的人。看七月半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饰有楼阁的华贵游船上,弦吹之声喧闹,带着高帽,(参加)盛大的筵席,优伶、灯火明亮,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义上是来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也坐在船上,也有装饰的阁楼,著名的美女、大户人家的姑娘,带着美貌侍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环坐在楼船的平台,左顾右盼,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
其中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名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箫笛低吹,琴瑟轻弹,丝竹声与歌声相伴合,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长衫不戴头巾(形容衣冠不整,不修边幅),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大声叫嚷喧闹,假装喝醉,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其中一类,船上挂着细薄的帏幔,洁净的茶几,温暖的茶炉,煮茶用的三足小锅立刻把水烧开,白色瓷杯恬淡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邀月亮同坐,有的藏身在树荫之下,有的去西湖逃避喧闹,人们看不到他们看月的样子,他们自己也不刻意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 |
其一,楼船萧鼓,峨冠盛筵——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达官贵人。 其二,名娃闺秀,携及童娈——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名门闺秀。 其三,名妓闲僧,亦船亦声歌——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妓女和尚。 其四,不舟不车,不衫不帻——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无赖子弟。 其五,好友佳人,邀月同坐——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风雅文士。 作者从这五类人的身份地位、情态格调上予以概括描述,生动泼辣,好恶明确,抒发了作者鄙视庸俗的情怀。 |
2.第二段:作者描写杭人游湖情景。 原文: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译文: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巳时(九时至十一时)出门,下午酉(五时至七时)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慕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犒劳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举着火把,列队等候在岸上。一上船,就催促船夫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第二次打鼓报更以前,人声、乐声恰似水波沸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中惊叫和说梦话,听的人听不见,犹如聋子;说话的人等于没说,犹如哑巴(意谓各种声音相互掩盖,一片嘈杂)。大船小船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篙撞篙,船碰船,肩摩肩,脸看脸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官衙里的差役喝令行人让道。轿夫招呼船上的人,用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就像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逐渐减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
(1)平日,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喜白日游湖。 (2)是夕, ①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②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 (3)二鼓以前, ①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②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船触船,肩摩 肩,面看面而已。 (4)兴尽, ①官府席散,轿夫喝道去。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 ③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尽散矣。 |
3.第三段:作者描写第五类人(与友人)游湖的情景。 原文: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译文: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级开始阴凉,席坐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铜镜刚刚磨过,山峦像重新梳妆打扮过一般,湖水重新呈现出一片明洁(洗脸),方才慢慢喝酒、轻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与之招呼问答,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名妓也来了,杯筷安置,乐歌齐发。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将要破晓,客人方才散去。我们这些人听任船儿自行漂流,畅快地安睡于十里荷花丛中,花香拥裹游人,美梦舒适非常。 景物:断桥石磴始凉——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十里荷花,香气拍人。 人物:吾辈始舣舟近岸——席其上,呼客纵饮——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1.作者开门见山,提笔就写“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的作用。 作者一脱前人窠臼,别出心裁,不写西湖优美的风景,而着意写人,起到统领作用,引出下文对游西湖之人的描写。 2.作者将景和人结合起来。 作者和友人正是在游人散尽之后的美景中留恋忘返,从而呼客豪饮,饮罢醉卧在十里荷花之中,清梦甚惬。表现作者与友人的高雅、豪爽与不羁。 |
3.采取对比手法 文中描写时采用的是对比手法。文中共描写了五类人,前四类人游西湖与“吾辈”游西湖,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描写杭人游湖情景,与“吾辈”游西湖,形成对比。 (1)平日,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喜白日游湖。 (2)是夕, ①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 ②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 (3)二鼓以前,①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 ②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船触船,肩摩 肩,面看面而已。 (4)兴尽,①官府席散,轿夫喝道去。 ②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 ③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尽散矣。 吾辈游西湖的情景却是: 吾辈始舣舟近岸——席其上,呼客纵饮——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
4.本文的写作特点 本文语言生动传神,笔调诙谐随意。 《西湖七月半》以一种诙谐的手法,写出了游湖的五种人,他们各有特色,各不相同。三言两语的笔画勾勒出五种形态各异的人,写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惟妙惟肖。“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形象地将市井闲徒的特征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张岱的语言雅俗结合,寓谐于庄,富有调侃意味。诸如“明为看月而实不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等语,富有韵味。 作者首先指出杭州人七月半夜游西湖的实质是立名目,赶热闹,再进一步描写出一幅喧闹嚣杂的场面。最后回到自己在人散之后看月的情景,写出西湖的湖山月色之美,寄托着自己清高雅洁的情怀,同时既区别于又反衬出庸俗的不堪。文章语言简洁、优美,描写细致入微。 “轿夫擎燎,列俟岸上”、“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盛会”等语句,含带调侃嘲讽口气。前者以轿夫之克尽职守,认真其事,反讽其侍奉的主人实乃“好名”而已;后者则可以从“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的描述中,见出“速舟子急放断桥”,不过是赶凑热闹,对于“看月”并不真正在意。三言两语中,便点画出了这些人的庸俗。 |
五、重点段落分析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席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1.这段话描写的内容是“吾辈”游西湖的情况。 2.采取的是对比手法,用“吾辈”游西湖的高雅对比其他人游西湖的庸俗。 |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