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霖是中国最后一个状元,他的人生跌宕起伏,极具传奇性。
【01】
1905年,刘春霖高中状元,而这一年也正是清朝废除科举制度的一年,所以刘春霖成为中国最后一个通过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人。
刘春霖本可以在金榜题名后高枕无忧,但他却放弃了清朝官场,选择出国留学。
留学回来的刘春霖,民国初当过资政院议员、学校提调、监督等。
1914年,刘春霖在总统府当内史,这职务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一当就是10年。这10年里,不管总统换了谁,刘春霖的秘书长都没动过,可见他在总统府的地位很稳。
1916年和1917年,刘春霖两次作为大总统徐世昌的代表主持孔子大成节,因此声名远扬。
原本可以继续留在权力中心的刘春霖,却在1924年决定退出政坛,在北平隐居。
刘春霖退隐是因为他对北洋内斗不断、腐败横行的现状感到不满。他一生最让人钦佩的是,在权力和地位达到巅峰时,他选择远离政治,保持高尚的情操。
刘春霖一生历经帝制与民国,从状元到秘书长,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到现代的转型。
他既有科举金榜题名的辉煌,也有民主共和国初创的经历;他先在权力中心,后选择隐居,展现了独特的人生气节。
【02】
刘春霖这人,打小就注定要走运。不管是求学时的贫寒,还是中状元时的机缘,都能看出来他不是一般人。
他虽然是末代状元,但靠才德让这一代都知道了他。他的名字,现在都成了千古佳话,老被后人挂在嘴边。
夜深人静,慈禧看两份好的状元卷,老久都决定不出来哪个更好。
一份是朱汝珍的,字迹秀美流畅,考官更看好。另一份是刘春霖的,虽然没有朱汝珍那么细腻,但有磅礴气势,都表现在字里行间。
慈禧有点奇怪,这俩候选人都挺不错,让她拿不定主意。就在她犹豫的时候,一件小事突然决定了胜负。
那年刘春霖22岁,他家就是普通农户。
1872年,他出生在直隶肃宁,家里穷,可他特聪明。6岁时,他爹发现这孩子脑子好使,就拼命干活挣钱,送他去私塾上学。
为了让刘春霖能接受教育,刘父在济南和保定的府衙辛勤工作,刘母也到知府家中做仆人。
刘春霖心怀感激,即便父母不在身边,也一心想着要报答他们的期望。
在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刘春霖学业有成,在书法上也有所成就。经过10年的刻苦钻研,他终于得以在莲池书院求学,并且受到了院长吴汝纶的赏识。
吴院长对人才有深刻的理解,曾在曾国藩和李鸿章手下工作过。他一下子就看中了刘春霖非凡的才华,特别是他字迹宽博飘逸的独特风格。
现在,刘春霖是仅剩的俩候选人之一,中状元,就看皇太后的想法了。
慈禧看看刘春霖的字,又看看朱汝珍的字,被难住了。
就在那时,一个小细节让刘春霖走运了。
朱汝珍名字中的“珍”字,让慈禧联想到了她一直反感的珍妃。
刘春霖的名字有“春日永驻,福霖遍布”之意,正合慈禧的心意。
最终,刘春霖凭借字迹出众和姓名吉祥这两个优势,打败了朱汝珍,当上了清朝的最后一名状元。
【03】
中了状元后,他开始摆脱科举的影响,探索自己的书法风格。
馆阁体比较规整,刘春霖在此基础上,把字写得瘦长且灵动,更添飘逸感。他不被笔画不连的规则限制,让笔画相连,字也灵动起来。他还突破了馆阁体墨色均匀的规范,起笔和收笔时墨色较重,中间较轻,使整篇字有起伏感,浑然一体。
刘春霖晚年已成书法大家,靠卖字为生。他的真迹工整得像印刷体,人们称他为“印刷体先驱”。
很多人觉得馆阁体太规整死板,没有个性。其实,美有很多种,规整的馆阁体也有独特的美。现在很多报纸用的字体就和馆阁体类似,因为这种字体容易被大众接受,工整又好看。
历史上,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文化的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很多人都热爱书法,古代有颜真卿、赵孟頫,现在有书法协会的众多杰出人才。作为接班人,我们有责任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
但是现在,好多年轻人都把中国汉字文化抛到九霄云外了。好多大学生大学四年除了填表,基本不动笔写字,平时的作业都是电子版的。科技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传统文化也得传承啊,咱可不能因此就不练字了。
【04】
他的楷书被誉为“当世之冠”,是后人学习楷书的楷模。但他的一生并不顺利。晚年的刘春霖只能以街头写字为生。这位曾经的状元,落到如此地步,实在令人感慨。
刘春霖的命运转折点是在日本侵华时期。因为他是最后一位状元,日本人对他垂涎欲滴,想拉拢他担任伪政权要职。他们先采用利诱的手段,为刘春霖准备了北京市长和伪满洲国阁僚这两个重要职位,让他自行选择。但刘春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日本人不甘心,就用强硬手段。他们把刘春霖一生心血的书籍收藏给抄了,还把他赶出了家。可刘春霖还是不屈服。一个文人能做的,就是不跟侵略者合作,不背叛国家利益。
刘春霖很坚守,在那个乱世还能保持清正,太难得了,所以100多年后他的品德还被人称赞。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国民让东北军队主动撤退,刘春霖很生气,觉得这是背叛国家利益。他虽然已经不当官了,但还是很关心国家的未来。
1933年,黄河泛滥,冀鲁 豫三省受灾,百姓流离失所。刘春霖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创立“河北移民协会”,并在内蒙古建设“河北新村”,组织了多次移民活动,将330户灾民迁移至内蒙古妥善安置。所有费用都由刘春霖等人自掏腰包。这一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刘春霖正忙着救灾呢,“伪满”却想拉拢他,让他当“伪满教育部长”。刘春霖不干,他爱国着呢,坚决不答应。这消息一传开,大家都夸刘春霖爱国,尊敬他!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日军占领。刘春霖再次展现坚定的爱国立场。日伪想拉他与汉奸合作,但刘春霖态度坚决,不答应。
这使得日伪抄了刘春霖的家,还迫害他。好在有各方帮助,刘春霖才逃过一劫,但他也因此身心受损,后来就专心搞教学工作了。
动荡年月,刘春霖不惧强权,始终坚守爱国立场,在燕京中学努力工作,使学校得以维持运营。但汉奸王揖唐却对他怀恨在心,多次策划监视刘春霖,扰乱他的生活。
1944年,刘春霖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刘春霖的人生传奇又悲剧。他是传统文化继承者,却撞上社会巨变。他在旧世界的荣耀,敌不过新世界的残酷。
刘春霖一生爱国,动荡时代如明灯照亮。不屈从强权,多次拒绝与汉奸合作。即便遭难,刘春霖始终坚持爱国立场,用行动践行理想,尽显中华儿女精神。(来源:北青网)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