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继续教育网络考试——11881002《传播学》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2-04-16 14:12:22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6分,共30分)

1、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视频教学课件第16讲,教材第7章)

答:“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称为“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三者关系的重要理论,即在不同文化下,不同语言所具有的结构、意义和使用等方面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思维方式。


2、噪音(视频教学课件第4讲,教材第2章)

答:传播学中的噪音是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提出了信息传播中“噪音”的概念,即是指由于技术故障或技术不完善造成的干扰,并使得发出信号与接受信号之间出现信息失真。 短信噪音是指没有经过接收者同意,由网站、其他手机、手机服务商等渠道发送的对接收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干扰的信息。”


3、镜中我(视频教学课件第5、6、 7、 8讲,教材第3章)

答:首次为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镜中我也叫社会我,只有通过传播,通过互动,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形成“镜中我”。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2年出版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


4、预防接种理论(视频教学课件第5讲,教材第13章)

答:预防接种理论又称防疫论,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其基本观点包括:
(1)当说服对象接触到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以及这些攻击的反驳(即反宣传)时,原先接受单方面讯息的几乎都受到了相反观点的影响,那些原先接受正反两方面讯息的人的态度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2)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
(3)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


5、“媒介即讯息”(视频教学课件第18讲,教材第9章)

答: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6、请论述人类传播媒介的历史脉络及各时期的特点。(视频教学课件第17、18讲,教材第 章)

纵观媒体发展史,媒体的发展历经5个阶段。

第一媒体报纸得益于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字消息不再依靠口口相传而通过报纸这种媒介广为流传;

第二媒体广播得益于世界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留声机和无线电技术的应用,使信息不再以单一的文字形式存在而通过广播将声音触动着人们的听觉感官;

第三媒体电视得益于成像技术的突破和传输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传递的内容更加丰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视听感受;

第四媒体互联网得益于人类历史的第三次科技信息革命,进一步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为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第五媒体新媒体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它得益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使信息获取不再局限于地点,增加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7、沉默的螺旋理论(视频教学课件第24讲,教材第14章)

答:沉默的螺旋是一个政治学和大众传播理论,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诺伊曼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The Spiral of Silence:Public Opinin-Our Social Skin)中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会倾向于不表达出来。

8、简述两级传播与意见领袖。(视频教学课件第22、23、24讲,教材第12章)

答:(1)拉斯费尔德关于“两级传播流”的假设最早出现于1944年《人民的选择》这本书,对它的解释为: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2)1968年,拉扎斯菲尔德对“两级传播”的概念做了改进:“使用这个概念,我们意指大众传媒往往通过两个过程向受众传递信息。意见领袖读报或听广播后,会将过滤后的小量观点和信息,传递给那些不太活跃的人群。”这里提到媒介传播两个过程,第一是指对信息的接收和关注过程,第二是指对信息或影响的接收或拒绝。拉扎斯菲尔德认为大众媒介只是完成了信息传送的功能(信息流),而影响传递的功能(影响流)则是由两级传播中的第二级——意见领袖来完成。


9、创新的扩散(视频教学课件第23讲,教材第13章)

:(1)创新的扩散包括四个要素:创新、传播渠道、 时间和社会系统;

   (2)创新指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新观念的总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的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个人和组织;

   (3)创新扩散一般要看规模和速度,扩散的规模和速度一般以采用率来衡量。


三、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0.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是网络时代的受众,请结合自己的经验试论网络时代的受众变化。(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请结合自身经验进行解释)

答:(1)在传统的媒介传播中,关于“受众”概念的认识总是这样一幅图景,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只是媒介信息单向传播的接受者,不仅如此,受众还是传播过程中的被动的接受者;

  (2)在互联网媒体中,受众不再只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生产者与信息接受者这样一个“二位一体”的角色;

  (3)在互联网媒体时代,受众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催生了一个新的“受众”群;

  (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话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强调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5)互联网时代传播受众发生显著变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醒目的变化就是由“农业国家”转变为“城市国家”。快速城市化和人口高度集聚化,意味着在传播观念、传播话语、传播媒介等很多方面都面临巨大变化;

  (6)受众主动参与网络传播是他们寻求归属感的需要。从根本来说,人们需要通过与其他成员保持密切的互动和统一的行动来融入到某个群体中,获得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7)网络传播具有了极大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受众能更大发挥主动性,获得更丰富、更真实、更客观的信息;

  (8)网络的出现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通达全球的网状通讯结构,使身处各地、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各需求的人聚合起来,交流信息,促进了群体交流频率的提高以及交流广度和深度的拓展;

  (9)互联网打造的受众不再是传统的被动麻木的”玩偶”,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受众”观念。


11、请从有效沟通的视角出发,如何解决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矛盾,试举例说明?(对应视频教学课件第9、10讲,教材第6章)

答:(1)有效沟通是指成功把某一信息传递给沟通对象,沟通对象能够做出预期中回应的整个过程;

   (2)有效沟通是建立在理解、接纳和尊重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流表达意见或建议,从而实现良性互动。【案例】某连紧急集合时,战士王东迟到了1分钟。值班的李排长本想严肃批评他,但想到王东近期表现不错,可能另有隐情,便及时控制住了情绪。训练结束后,李排长把王东拉到一旁,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询问道:“今天怎么没有以往动作迅速呀,是有什么原因吗?”王东见李排长没有责怪他,反而挺关心他,就一五一十说了原因。原来王东昨天训练时不小心拉伤了韧带,因此影响了集合速度。

  (3)有效沟通的“三大法则”:a.控制情绪。沟通=70%的情绪+30%的内容,绝大多数沟通障碍是由情绪导致的。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促进人际沟通协调。带着积极情绪进行沟通,可以让对方受到良好情绪的感染,从而使沟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b.善于倾听。倾听可以了解倾诉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拉近心理距离。心理学家格林斯潘曾在实验研究中发现,如果对实验对象回答“嗯”“是的”“原来如此”等话语,会使实验对象产生被尊重的感觉,从而充分表达内心诉求。

                    c.适度肯定。会沟通的人善于在沟通过程中表扬、鼓励对方。每个人都存在值得被肯定或鼓励的行为表现,当得到肯定和鼓励后,双方会迅速建立情感信任关系。

  (4)达成有效沟通的11项原则:a.给予沟通优先地位;b.建立并保持眼神接触;c.询问开放式问题;d.使用回应性倾听;e.使用“我”作主语;f.避免负面表达而谈论积极的一面;g.集中在核心问题本身;h.制定解决措施;i.保持言语信息与非言语信息的一致性;j.分享权力;k.保持沟通持续进行

   (5)案例中的李排长综合运用控制情绪、选择单独的交流场合、事先肯定近期行为、轻拍肩膀拉近情感距离、换位思考、认真倾听等沟通策略,及时掌握了战友迟到的实情,避免产生误解,达到了有效沟通的目的。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