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领导行为与管理
一、概念解释
领导:
答:
1.把领导看成是一项程序与过程;
2.领导是一门艺术;
3.领导是一种影响与能力;
4.领导是一种行为;
5.领导是上级赋予某个人的权力。
领导者:
答:
其一是leader含有领袖、领导人、首长、主将等多种含义,其主导内容是“领导人”,多用于党政领导人;
其二是president含有总统、总裁、长官、主席、议会、会长、银行行长、总经理等含义,一般指组织机构中的高层的领导者;其三是director含有总裁、经理、指挥者、董事长、校长、社长、导演等含义,多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的决策人物;其四是manager含有经营者、管理者、理事、干事、经理人、处理者、财会人员等含义,多指管理层、执行层中的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管理:
答:管理是一种特殊的领导。管理是由领导者或非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协调、激励、指挥、控制,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领导体制:
答:领导体制是领导体系与制度的总称。
领导素质:
答:领导素质是指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条件,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作风素质、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及增效素质等。
领导结构:
答:
1.专业结构综合型
2.年龄结构动态平衡型
3.智能结构多类型
4.知识结构立体型
5.素质结构多维型
领导影响力:
答:影响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在人际交往、团体与组织行为中,几乎所有的人都具有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能力。由于领导者身居要职,作用特殊,其影响和改革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更强,其意义也更大。
权力性影响力:
答:也称自然性影响力,这是领导者自身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而与领导者的权力没有必然联系的影响力
非权力性影响力:
答:即强制性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由社会的正式组织与团体赋予个人的职务、地位、权力与资历等构成的。
领导性格理论:
答: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便预测具备什么样性格特征的人适合当领导者。
行为理论:研究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采取的领导行为方式,以及不同领导行为对员工的影响,以便找到最佳领导行为方式的理论
作风理论:
答:在管理工作中,领导者拥有的权威,下属享有的自由度,形成一方扩大,另一方缩小的复杂关系。领导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如领导者自身能力,下属及环境状况、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等,适当选择连续图中的某种领导作风,才能达到领导行为的有效性。
情势理论:
答:研究被领导者的特征、环境因素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影响领导行为效率的理论
PM分析法:
答:最早由美国学者卡特莱特和詹德在《团体动力学》一书中提出的领导模式(P为目标达成型;M为团体维持型;PM为两者兼备型),后来成为日本的三隅等人创造的对领导人进行咨询诊断的手段,他们抓住领导功能的两个取向(p指工作绩效的意思,代表工作取向;m指维护团体的努力,代表人情取向),组成为四种领导类型。
即PM(工作去向与人情取向均高);Pm(工作取向高,人情取向低);pM(工作取向低,人情取向高);pm (工作取向与人情取向均低)。
二、填空题
1.领导的基本功能是__1.组织功能;2激励功能__。
2.现代领导体制的发展经历了1家长制的行政管理;2经理制的产生—“硬专家”领导;3职业的“软专家”领导;4专家集团的领导等阶段。
3.应提倡的领导作风素质是1要有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少说空话、假话、大话、套话,多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2要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3要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4要有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作风;5
要有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作风。
4.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传统因素;2职位因素;3资历因素;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有1品格
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
5.美国心理学家吉塞利(E.E.Ghiselli)提出领导者应具备的五种激励特征是1对工作稳定的需要;2对金
钱奖金的需要;3对指挥别人权利的需求;4 对自我实现的需求;5对成就职业的需求。
6.管理方格理论是布莱克和莫顿在领导行为四分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7.目标导向理论认为可供同一领导者在不同环境下选择使用的领导方式有1指令性方式;2支持性方式;3
参与性方式;4成就目标式。
8.弗鲁姆和耶顿提出了选择领导决策作风的七条原则是1. 信息的原则2.目标合适的原则;3非结构性原则;4接受性原则;5冲突的原则;6合理的原则;7接受最优的选择。
9.费德勒(F.Fiedller)的领导模型认为影响领导效果的情境因素有三种,即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2任务结构是否明确;3领导者的岗位权利强弱。
10.斯托格狄尔于1963年,将领导行为分为系统取向与个人取向两个维度;借此分类,布朗于年,采用零点交会,提出四分圆弧模型描述领导行为。
三.选择题
1.根据勒温的作风理论,领导者实行的多次裁定原则,属于下列类型中的:(B)
A.专制型
B.专制民主型
C.民主放任型
D.民主型
2.管理方格理论中,任务型领导属于:(B)
A.1.1型
B.9.1型
C.9.9型
D.1.9型
3.根据卡曼(Karman)提出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当职工的成熟度高于平均水平(即很成熟)时,应采取:
(D)
A.高工作低关系的专制领导
B.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领导
C.高关系低工作的参与式领导
D.低工作低关系的授权领导
4.利克特1961年发表了《管理新模式》,介绍了四种领导方式,其中系统4属于:(C)
A.协商式的民主领导
B.仁慈式的集中领导
C.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D.剥夺式的集中领导
5.根据领导行为评价的“PM分析”工作绩效和团体维系都超过平均水平,则该领导者属于:(A)
A.PM型
B.pm型
C.M型
D.P型
6.费德勒的权变理论中,下列哪项是中度控制情境?(C)
A.“好,明,强”
B.“好,不明,强”
C.“差,明,强”
D.“差,不明,弱”
7.下列哪种领导方式与情势配合效果最好?(D)
A.高LPC与高度控制
B.高LPC与低度控制
C.低LPC与中度控制
D.低LPC与高度控制
8.目标导向理论中,下列哪种选项配合是正确的?(D)
A.常规任务,指令性领导
B.多变化任务,支持性领导
C.常规任务,支持性领导
D.高难度任务,支持性领导
9.领导—参与模式中,下列哪项是决策接受性原则?(B)
A.信息原则
B.合理原则
C.目标适合原则
D.非结构性原则
10.四分圆弧模型中,下列哪种选项是个人取向行为?(D)
A.成果的强调
B.倡导的结构
C.角色的承担
D.自由的容忍
四.是非判断题
1.持心理学观点的领导者认为:领导工作的作用是提供指导,提供方向,促进下级活动,发挥计划、组织、控制的作用。(否)
2.社会主义组织、团体的领导观是权利、责任(职责)、服务三位一体的领导者概念。(是)
3.实行多数人裁定的领导方式属于民主型领导。(是)
4.“经理制”属于职业“软专家”领导。(否)
5.“品格因素”属于权力型影响力。(否)
6.现代管理主要取决于权力型影响力。(否)
7.密执安大学的研究结果:在生产部门则生产导向优于关系导向。(是)
8.管理方格理论中“9.1”型属于任务型领导。(是)
9.根据“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新进厂的青年职工与徒工应采取高工作高关系的说服式领导。(否)
10.LPC问卷中,LPC得高分是关心人的支持型领导。(是)
11.根据目标导向理论,如果工作任务很清楚,职工希望有高工作的领导。(否)
12.根据“领导—参与模型”,A如果决策被接受,不会产生不同的行动方案;E下属对解决办法的接受不会对有效地实行有重大关系,则可以选择①型参与方式。(是)
13.PM分析法中,PM代表工作取向与人情取向均值高,Pm代表工作取向高人情取向值低。(是)
14.根据费德勒的权变模型,领导者与职工关系好、任务明确、领导者的岗位权力强,应采用关心型的领导方式。(是 )
15.根据利克特的管理系统理论,非常时期的紧急决策,应采用第3系统和第4系统为好。(否)
五、问答题
1.什么是领导?领导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答:领导的实质是:
指引和影响个体、团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所期望目标的行为过程;
基本功能:
它弥补了传统组织设计中的许多缺憾,允许更大的组织柔性,对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提供了在组织内部协调不同部门努力地方法,有利于满足组织成员及个体的需要,简而言之,有效的领导往往能使有效的组织与低效率的组织区分开来。
组织成员及个体的需要,简而言之,有效的领导往往能使有效的组织与低效率的组织区分开来。
2.简述西方领导体制发展经历的阶段及其特点。
答:从近代到现代,西方领导体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家长制的行政领导
家长制的领导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老板制、家族企业制就是这种体制。老板既是企业的所有者,同时也是企业的经营管理人,一切都由老板说了算。他们的作风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压抑与摧残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经理制的产生——“硬专家”领导
1841年4月15日,美国马塞诸塞至纽约的一条铁路线上发生两辆火车相撞的严重事故,显示了“老板式”的不足,企业逐渐实行经理制,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管理工作由精通业务。生产和有销售才能的人担任。这些懂得技术的经理人称为“硬专家”。
(三)职业的“软专家”领导
1910年之后,泰勒制的出现与推广,标志着科学管理已上升为一种专门理论。于是出现了以经营管理为专门职业的“软专家”。这些人是经过高等学校或管理学院专门培养的。
(四)专家集团的领导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一个公司往往五业俱全,这需要各方面的专家来管理,于是出现了“专家集团领导”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建立集体领导班子:二是建立智囊团、思想库等帮助领导进行决策。
3.试分析我国现代领导体制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答:
1、领导工作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民主化、科学化,更加正确有效。
2、党政、事企分开,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分设,有了明确责任制,提高了管理绩效。
3、智囊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设立,提高了领导的决策水平。
4、领导观念的现代化。我们领导与管理观念逐渐向更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
4.试分析领导者应具备哪些良好的心理素质。
答:领导者应具备的心理品质主要有能力素质(智力与特殊能力)和非能力素质(个性特征)。
能力素质
1、工作与技术能力;
2、组织与管理能力;
3、决策能力。
非能力素质(个性素质)
1、领导者的个性倾向。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2、领导者的性格特征;
3、领导者的自我调节特征。
5.试分析领导影响力的构成因素及怎样才能提高领导的影响力。
答:构成权力性影响力因素:
传统因素:指人们对领导者的一种传统认知与概念。
职位因素:职位是一种社会分工,是一个人在组织中的职务与地位,这时一种社会性因素。
资历因素:指领导者的资格、经历与阅历因素。这是一种历史性因素,反应领导者的历史状况。
非权力性的影响力因素:
(1)品格因素:这是领导者的本质性因素。领导者的品格主要包括道德、品行、性格、作风等。
才能因素:即领导者的聪明才智和工作能力、专业能力。这是构成领导者非权力影响力的又一重要因素。这是领导者是否胜任领导工作的重要心理条件之一。领导才能是在时间中形成并表现在实践之中的,所以它是领导者的实践因素。品格与才能因素相结合,领导者德才兼备,是一项重要原则,能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力。知识因素: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是科学赋予的一种力量。领导者的知识是一种科学性因素。知识与才能结合,能使领导者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感情因素:感情是人对客观对象好恶亲疏倾向的内心体验。
提高领导者影响力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应加强自我意识与品格修养,做到自知之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正直公道、关心他人、团结同志、品德高尚、作风正派、秉公自律、为政清廉。
不断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市场经济与管理知识、现代信息与计算机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及其他科学知识,注意知识更新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知识素养。
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密切联系群众,注意高尚情操的修养。
还应在成功与失败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6.试分析魅力与非魅力领导的差异。
答:非魅力领导者的行为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目前状况:同意目前状况,尽力维护
未来目标:与目前相差不大
受欢迎程度:受欢迎
可信托程度:以说服显示无私的主张
专家:在现成架构内运用可提供的方法达成目标
行为:传统、合常规
环境感觉力:维持现状,不大需要环境敏感性
宣扬:目标宣扬不大,领导动机不强
权力基础:职位权力及奖赏和专业为基础的个人权力
领导者与下属关系:平常、寻求共识和指引,暗示或命令别人明白其观点
魅力领导者的行为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目前状况:反对目前状况并尽力改变
未来目标:理想目标与现在相差很大
受欢迎程度:受爱戴,认同和模仿
可信托程度:以个人风险及代价说明其无私的主张
专家:善于使用新的方法,超越现有成规
行为:非传统、反常规
环境感觉能力:改变现状,需要高的环境敏感性
宣扬:强烈宣扬前景,强力带领
权力基础:以专长、敬仰为基础的个人权力
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精英、创业及模范,改变他人,明白其变革主张
7.试分析高级、中级、基层领导的基本素质。
答: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作风素质、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及增效素质。
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作风素质:
坚持传统的“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密切联系群众”三大优良作风,重视廉洁奉公、勤政务实、开拓创新、实事求是等作风。
心理品质:
能力素质包括工作与技术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决策能力,非能力素质包括领导者的个性倾向、性格特征、自我调节特征。
增效素质:
树立威信的方法、有效宣传与说服、运用批评提高管理绩效、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8.试评价一种领导理论。
答:传统的性格理论:
这些性格理论,虽然正确地指出了某些领导者应具备的性格特征,但有很多局限性:
1.性格理论忽视了下属及环境因素的作用
2.所列性格特征越来越繁多,有的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且各种特征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有的还存在矛盾。
3.把领导者应具备的性格特征归结为天赋,不符合实际,带有唯心主义色彩
4.领导者成功与失败的差异只有量的分析,没有质的差异
5.社会中须有具有天赋特征的人,有相当多的人不是领导者,所以这些也并非领导者必备的特性。
9.怎样选拔和培养有效的领导。
答:遵循选择领导人才的原则和标准:
总的是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四化条件,以及德能勤绩的素质标准来选择领导人才。依据组织性质不同,对某个领导岗位的德才要求标准,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作风素质、知识、能力、人际关系、心理品质、身体素质和思维方式等。
在选择领导者阶段、选拔之后的试用阶段以及任职阶段都要对领导者进行考查与考评,并遵循考查与评价的原则及选择合适的考查与评价的方法。
第十一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
心理卫生:
答:心理卫生也称精神卫生。广义上;指如何预防人们的心理疾病,增进每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具体上:即指精神疾病的发现,治疗和预防
心理健康:
答: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心理咨询:
答:来访者就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咨询人员进行诉说、商讨和询问,以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心理治疗:
答: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人格障碍、心理疾患的治疗。广义的包括对患者所处环境的改善,周围人(包括医生)语言、行为的影响(如安慰、鼓励、暗示、示范等),特殊的环境布置等一切有助于疾患治愈的方法;
狭义的指由心理医师专门实施的治疗
心因性疾病:
答:心因性疾病,又名心因疾病,是指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临床上表现为神经或神经系统为主的一种病。
紧张:
答: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反应的加强,紧张使人睡眠不安,思考力及注意力不能集中,头痛,心悸,腹背疼痛,疲累。
生物反馈:
答:它在不同的场合下具有不同的涵义,既可以指有机体内发生的一种过程;又可以表示一种方法;还可以表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即指生物反馈疗法:人们获得自己内部生理活动的信息,并控制自己身体内部过程的方法,也称内脏器官学习法
挫折:
答:一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适应:
答:个体与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的、平衡的、适应的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个体成长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防卫:
答: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和不快,避免因遭受挫折打击可能招致的生理疾患或心理障碍,人们常有意无意使用一些心理防御措施的现象。
升华:
答:指那些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和本能的冲动,加以改变、净化、提高,成为符合社会标准的、高尚的追求。
代替作用:
答:当个人的行为不为社会所接受时,人们往往把行为转向其他对象,取而代之,人们把这种现象叫代替作用。
压抑作用:
答:人们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欲望、观念或经验,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以至在一般情况下,不能意识或回忆,这种心理作用叫压抑作用。
投射作用:
答:某个人将自己所不喜欢的或不能接受的观念、欲望、态度或性格特征等转移到别人身上,在无意识之中减轻自己的内疚,并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安全感,这就是投射作用。
否认作用:
答: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较简单而原始的防卫机制。在人生道路上会许多挫折痛苦甚至灾害,而人的意识根本不予承认,从而避免了心理上的不安与痛苦.
反向作用:
答:一种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方向相反的现象。
精神病:
答:心理疾病中最极端、最严重的一种,有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或脱离现实为特征,出现精神错乱、缺乏理智、情感倒错、行为不可理解,但病人自己不觉得痛苦,患病期自知力基本丧失。
神经病:
答:过去也称神经官能症,是干扰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其并非神经系统有病,而是个人情绪上遭到困扰时的症状。
其基本特征有三点:1、应付生活中的不良适应问题;2、集中于焦虑症状(即一种强有力的、有时是削弱生活能力的恐惧);3、患者对疾病有自知力。
心身疾病:
答:指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的,主要呈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格失常:
答:指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人格发展上的异常或人格结构上的破坏,是原发性的人格障碍。
性行为变态:
答:既是病态人格的一种表现形态,又不一定都具有病态人格的一般特点。
二、填空题
1.我国古代医书明确指出:“大怒伤肝,大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2.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提倡者是美国人比尔斯(C.W.Beers),他于1908年出版《一颗自我发现的心》并在其故乡康涅狄格洲成立康州卫生心理协会。
3.心理健康者有如下特点行为反应适度;有自知之明,善于了解自己;能自我控制,有自尊自重的品质;善于与人相处;人格具有一贯性;情绪乐观,心胸开朗;面对现实,正视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4.应激包括警戒、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5.主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类精神病、癔病、神经病、心境障碍、心身疾病、人格失常、应激相关障碍。
三、选择题
1.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创建于哪一年?(a)
a.1908
b.1917
c.1930
d.1948
2.挫折后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撕衣、咬手属于哪种反应?(c)
a.攻击
b.冷漠
c.退化
d.幻想
3.“此地无银三百两”属于防卫方式中的:(d)
a.合理化作用
b.压抑作用
c.否认作用
d.反向作用
4.平时人们所说的“疯子”属于:(a)
a.精神病
b.神经病
c.心身疾病
d.人格失常
5.在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中,“甜柠檬心理和酸葡萄心理”属于:(d)
a.理智消解
b.注意转移
c.艺术升华
d.自我安慰
四、是非判断题
1.适度忧愁也有使人奋进的作用。(是)
2.挫折即指人们碰到的外部困难与障碍。(否)
3.迁怒是一种挫折后的直接攻击反应。(否)
4.“掩耳盗铃”“眼不见心不烦”属于自卫方式中的抵消作用。(否)
5.精神病也称神经官能症。(否)
五、问答题
1.紧张(应激)有什么作用与危害?如何减缓与松弛紧张?
答:
作用:紧张是我们生活中的必然产物,并非所有紧张都有害无益,紧张与压力有时是必要的
危害:将会导致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甚至出现身心疾病,睡眠不安以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情绪情感
减缓与松弛:肌肉松弛法、深呼吸练习操、自我放松法、生物反馈法、凝神法、意念集中法
2.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如何?怎样调试不良情绪?
答:积极和消极的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不同的。
积极:
愉快而平稳的情绪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保证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提高人的工作和学习效率和耐久力;使机体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利于身心健康;乐观情绪使人充满朝气,生气勃勃,思想开阔,增强自己交际能力;良好的情绪和节操有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
消极:
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会使人们失去理智,造成行为紊乱;持久的消极情绪使人无精打采、萎靡不振、心理紧张、降低工作效率;还有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也会导致身心不健康
3.挫折与心理卫生的关系如何?怎样预防和调试人的心理挫折?
答:挫折对人的身心健康、心理品质及团体绩效带来持续性不良影响:
首先,挫折对个人构成情绪上的打击或威胁,长期的不愉快,烦躁,从而构成焦虑症状,影响身体健康,久之可能导致心理变态;
然后,持续性的挫折影响会导致个人心理品质及团体的社会心理气氛受到不良响。可能使个人丧失自信心,损伤自尊心,产生自卑感,降低心理承受能力等。
预防和调试:
生活中学到的对付或适应挫折情境的方式,称防卫方式。防卫方式具体有7种:
1.合理化作用(个人好恶、抱怨、实际需要)
2.代替作用(升华、补偿)
3.压抑作用
4.投射作用
5.否认作用
6.反向作用
7.抵消作用
4.怎样辅导预防人的心理疾病?
答:心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加强对心理卫生的辅导和自我心理调适,可以收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辅导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1)认知改组
通过认知改组可以调整认知与情感、认知与意志、认知与行为、动机与需要的不协调关系,有助于主体适应环境,调适身心健康。
(2)理顺人际关系
调适人际关系,有助于增进心理健康。
方法有理解法、沟通法、协助法和谅解法。
(3)调适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是阻碍人际关系,损害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调适不良情绪是预防心理疾病的措施之一。方法有理智控制法、合理释放法、注意转移法、艺术升华法、自我安慰法等。
(4)气功入静的诱导方法
气功可以通过调心、调息、跳身三个环节,达到祛病、强身、改善心理、消除不良情绪的作用。
其要点是排除杂念,集中意念。
方法有放松法、默念法、计数法、意守身外法和意守身内法。
(5)培养健全的人格特征
健全的人格特征既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基础。
5.什么是心理咨询?简述咨询的原则与步骤。
答:心理咨询就是来访者心理、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咨询人员进行诉说、商讨和询问,以求问题解决的过程。
原则:
①热情诚恳与理解支持原则;②严守职业道德和保密性原则;③耐心倾听和细致咨询的原则;④疏导抚慰与启发教育的原则;⑤促进成长发展的非指导性原则;⑥咨询、治疗和预防相结合及预防为主的原则
步骤:
①热情接待建立初步信任的关系;②了解情况、问题及愿望意图;③采用会谈、测验、个案分析诊断检查明确咨询目标;④选定解决问题方案,帮助指导;⑤结束咨询及追踪反馈、巩固发展咨询成效。
6.什么是挫折?试述挫折的原因。
答:挫折是指一个人在某种动机推动下,所要达到的目标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障碍,而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
产生原因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
客观方面:自然情景因素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自然灾害与事故、生老病死等。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动机与目标行为限制很多。
主观方面:一是个人的心理与心理条件的限制,使个人目标无法实现产生挫折;
二是个人动机及目的的冲突而引起挫折。
7.简述心理疾病类型,有哪些治疗方法?
答:精神病:是心理疾病中最极端、最严重的一种,其心理健康水平最低。按起因不同可分为:由脑损伤引起的器质性精神病,由心因性背景因素引起的机能性精神病。
神经病(神经症):也称神经官能症这是干扰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是个人情绪上遭到困扰时的症状。
癔病(癔症):是一种没有器质性病变,以解离(精神)症状和转换(躯体)症状位置的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心境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
心身疾病(心理生理障碍):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的,主要呈现为心理症状的躯体疾病。
人格失常(病态人格):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遭受后天不良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人格发展上的异常或人格结构的破坏,是原发性的人格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个体心理疗法、团体心理疗法、行为疗法、社区辅助疗法。
8.什么是适应与防卫?有哪些适应防卫方法?
答:适应是指个体与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的、平衡的、适应的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个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过程。防卫指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某些对付或适应挫折情境的方式。
适应的方法:
1、遇事要沉着、冷静、稳正、理智,三思而后行;
2、要有科学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精神,能面对现实正视困难,解决矛盾;
3、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适应顺逆环境;
5、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保持乐观的情绪;
6、要有爱科学、追求真理,勤于实践的品质;
7、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8、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有崇高理想与高尚情操。
防卫的方式:
1、合理化作用,包括个人好恶、抱怨、实际需要;
2、代替作用,包括升华、补偿;
3、压抑作用;
4、投射作用;
5、否认作用;
6、反向作用;
7、抵消作用。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