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740教育学真题
1.社会教育
答: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看,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种类型。社会教育是教育形态的三种类型之一。
2.附属内驱力
答: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它具有三个条件:①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②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赞许或认可(如被长者视为可爱的、聪明的、有发展前途的人,而且受到种种优惠的待遇)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所谓派生地位,不是由他本身的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所自居和效法的某个人或某些人不断给予的赞许或认可中引申出来的;③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包括对学业成就方面的一些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这种赞许往往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
3.样本和总体
答:①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是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②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
4.费里教育法
答:费里教育法是法国于1882年先后两次颁布的初等教育法案。这一法案不但确立了国民教育义务、免费、世俗化三项原则,而且将这些原则的贯彻实施予以具体化:①6~13岁为法定义务教育年龄,接受家庭教育的儿童须自第三年起每年到学校接受一次考试检查;②对不送儿童入学的家长课以罚款;③免除公立幼儿园及初等学校的学杂费,免除师范学校的学费与膳食、住宿费用;④废除《法卢法案》中教会监督学校及牧师担任教师的特权,取消公立学校的宗教课,改设道德与公民教育课。费里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原则及实施办法,不但促使法国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而且为后来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定县实验
答:定县实验是指在20世纪30年代,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河北定县成立试验区,并系统提出其乡村教育观点的一次教育实验。其主要观点有:①中国农村的问题是农民的“愚、穷、弱、私”;②提出“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是公民教育;③提出“三大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和家庭式。定县实验是平民教育运动的优秀成果,为河北定县的教育发展、为中国平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晏阳初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
6.核心课程
答: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英语;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其基本特点是:①核心课程主张以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为中心;②核心课程在形式上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③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④核心课程是以当代社会问题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7.问题解决
答:问题解决是指形成一个新答案,超越过去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而产生一个解决方案的过程。问题解决发生在常规或自动化的反应不适应当前的情境的时候,它需要应用已习得的概念、命题和规则,进行一定的组合,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8.教育历史研究法
答:教育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法来研究教育科学,是通过搜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系统客观的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历史,要研究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历史规律,要揭示一定时期的教育实际和教育理论如何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科技等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继承以往时期的教育传统而形成一个时代一个时期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和传统。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现代教育政治基础与功能。
答:(1)现代教育的政治基础:
①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确保教育能够培养出他们所需要的人才,总是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器,为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确定质量标准,选择教育内容,提出道德要求等,直接控制着教育,使教育为特定的社会关系服务;
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它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⑤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
(2)现代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
①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2.简述严复教育思想。
答: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曾赴英国留学,接触了大量的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深受影响。回国后,他大量译书著说,宣传民主平等思想,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彻底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严复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
(1)废科举、兴学校
严复对封建传统教育及科举制度深恶痛绝,进行了尖锐批判,主张效法西方,建立新式教育制度。他提出了一个包括小学、中学、高等学堂三级纵向衔接、比较详细的学校教育制度蓝图。主要观点有:
①主张实行强迫义务教育,主张学习西学为主;
②中等学校的课程,洋文功课要占十分之七,中文课程占十分之三,并且一切皆用洋文授课;
③高等学校完全以西学为主,讲课用洋文,教习也要用洋人,中国教员只作助教,不设中文课程,也没有讲中学的教师。
(2)“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三育论”
严复是中国近代从德智体三要素出发构建教育目标模式的第一人:
① “鼓民力”就是提倡体育;
②“开民智”就是要全面开发人民的智慧,其核心是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取士和训话辞章之学,讲求西学;
③“新民德”主要是从改变传统的与内容,用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取代封建伦理道德,培养人民忠爱国家的观念意识。
(3)“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严复极力提倡学习西学,他认为这些学问是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急务。但与洋务派不同,他认为西学除“西艺”外还包括“西政”。他不同意“中体西用”的说法,认为体和用本不可分,中学与西学各不相同,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总之,严复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虽有“全盘西化”的倾向,但在当时多数人都好古忽今,固步自封的情况下,他积极提倡西学则有历史进步意义的。尤其是他提出的德、智、体三位一体的教育目的体系,科学合理的文化教育观等都对中国新学制的产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比较在班级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的不同心理效应。
答:在班级活动中,合作通过促进人际间相互作用、心理接纳与准备的人际知觉、合作观、无条件的自我承诺和对未来人际间相互作用的期望这些中介环境实现人际之间的相互交往与吸引;而竞争通过阻碍人际间相互作用、心理排斥、有限的人际知觉、简单的同学观、有条件的自我承诺或完全排斥、对未来人际间相互作用的失望等中介环节造成人际之间的相互排斥和拒绝。班级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的不同心理效应有:
(1)合作使学生大量交往并进行有效的意见沟通。竞争使学生很少交往,不进行意见沟通,或进行欺骗性、威胁性的沟通;
(2)合作使学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他人的成功对自己也是鼓励。竞争使学生感到他人的成功是自己成功的障碍;
(3)合作使学生积极解决各种问题,进行高水平的发散思维。竞争使学生陷入要么赢、要么忙的状态之中,解决问题时进行低水平的发散思维;
(4)合作使同学之间相互信任,能够得到同学的承认和支持。竞争使同学之间不太信任,很少得到同学的承认和支持;
(5)合作使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并承担义务。竞争使只有成功希望的少数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承担义务;
(6)合作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竞争使学生无法利用他人的聪明才智,
(7)合作减少了学生对失败的恐惧;竞争增加了对失败的恐惧。
4.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规范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答: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对教育领域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和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1)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
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格式一般包括前言、正文、小结和参考文献四部分。
①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字左右,不宜超过500字;
②正文,是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地采用多种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③小结,是对综述正文部分作简明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④参考文献,将教育文献综述报告中所涉及的所有文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格式要求进行罗列。
(2)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规范:
①搜集的文献应尽量全和新。掌握全面的和最新的教育文献资料是写好教育文献综述报告的前提;
②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③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④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3)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报告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所以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能提高归纳、分析和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论述题
1.结合当代教学改革实践,分析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基本方向和任务。
答:(1)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概念:
①教学改革广义上是指教育改革,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②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我国当代教学改革实践的具体内容:
①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中学分科和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高中阶段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必修课程,其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农村中学可开设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技术课程;
③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在课程评价上,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
⑥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当代教学模式的发展基本方向:
①当代教学模式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现代教育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当代教学模式要做到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多样发展需要,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即当代教学模式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②当代教学模式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现代教育对教育系统内各要素的要求和安排不尽相同,每一要素内容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同时,现代社会学生的发展受社会各因素的影响,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庞杂。这就要求当代教学模式必须综合考量各种不同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从中进行挑选和重新组合,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取长补短,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即当代教学模式要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
(4)当代教学模式的任务:
①当代教学模式须多样化。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甚至不同班级、不同个体的教育教学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我们应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要求当代教学模式应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教学需求;
②当代教学模式须综合化。当代教学模式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还需对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辨别、判断、分析和重组工作,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具体特点,综合化的选择和制定适应该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学模式。
2.评述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
答: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是指1988年7月29日,在保守党教育大臣贝克提交的一份议案的基础上,英国国会通过的一份重要的教育改革法案。这个法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改革问题,但也涉及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教育管理、教育经费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见这个改革法案是一项对教育体制全面进行改革的法案,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革。
(1)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①法案规定实现全国统一课程,确定在5~16岁的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三类课程,即核心课程、基础课程和附加课程:
a.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合称为国家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英语、数学和科学。这类课程在小学应占绝大多数课时,在中学应占总课时的30%~40%;
b.基础课程包括现代外语、技术、历史、地理、美术、音乐和体育。这类课程在中学应占45%左右课时;
c.附加课程包括古典文学、家政、经营学、保健知识、信息技术应用、生物、第二外语、生计指导等,约占中学总学时10%左右。有些附加课程并不是独立的教学科目,而是通过其他科目的教学实现的。此外,宗教教育仍保持特殊地位,是中小学法定的必修课,要有一定时间保障。
②关于与课程相联系的考试制度,法案有了一些新的规定:
a.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5-16岁),学生要参加四次全国性考试,分别在7、11、14、16岁时举行。这些考试除了作为对学生进行甄别和评估的主要依据外,还要辅之以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考查。全国性考试还将作为对学校工作进行评价的依据。
b.法案还规定成立不同的学科组,分别为几门主要课程制定考试标准大纲,以使学校教学有章可循。全国则由学校考试委员会负责具体考试工作;
③对于学校管理体制,法案的一项重要规定是,地方教育当局管理下的所有中学,和学生数在三百名以上的规模较大的小学,在多数家长要求下可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直接接受中央教育机构的指导,财政开支由全国统一的“国立学校基金会”(1988年7月28日在伦敦成立)负责。这一政策称为摆脱选择政策,被认为是英国打破过去中央、地方两级分权管理教育的传统,走向中央集权制的重要一步。法案还决定l990年4月撤销内伦敦教育局。除学校的摆脱选择主要取决于家长外,法案还赋予家长为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法案要求所有学校都公开招生,不受地区限制,直至满额为止;
④法案还规定建立一种新型的城市技术学校。该类学校实质是效仿美国的有关经验,在工商企业支持下兴办的一种新学校。学校装备了各种现代化仪器设备,开设基础课程和有关企业实用的课程,采取校内教学与到企业中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培养企业急需的精通技术的中等人才;
⑤法案对高等教育(大学、综合技术学院和成人继续教育机构)的管理和经费预算也有一些新的规定:
a.它宣告废除已实施了二十余年的高等教育“双重制”。“双重制”是指英国的各类学院由地方管理,而大学则由中央管理的体制。根据新的规定,包括多科技术学院和其他学院在内的高等院校将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管辖,成为“独立”的机构,取得与大学同等的法人地位;
b.成立“多科技术学院基金委员会”,对这部分高等院校进行规划和拨款。成立于1982年的“全国咨询委员会”宣告解散;
c.以“大学基金委员会”取代存在了7年之久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新委员会的任务是向国务大臣提供咨询,为各大学分配经费。现在,两类高校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各自的拨款机构不同,而在管理体制上并无大的差别;
d.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大夫增强,这一方面表现在地方教育当局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大夫削弱,中央政府通过“多科技术学院和学院基金委员会”取得了对这部分院校韵间接控制;另一方面,以“大学基金委员会”取代“大学拨款委员会”,不仅意味着名称的改变,还表明英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重要变化。今后政府对大学教育的干预程度将明显提高,各大学将得不到定期的政府拨款。只有按照大学基金委员会的旨意调整专业设置、承担科研项目,才能获得资助,谋求发展。
(2)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的影响:
从以上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法案涉及的问题不仅十分广泛而且非常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英国教育的某些传统。因此,它在英国引起的反响异常强烈。被认为是自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以来英国历史上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教育改革法案。总地说来,这次改革强化了中央集权式的教育管理,对过去从来没有做过统一规定的课程、考试等问题开始进行全国划一管理,这将对英国未来教育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某小学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计划制定一项“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的政策,在征求教师意见时,有的教师赞成,有的教师反对。为了验证小学低年级不留家庭作业的效果,该小学打算先进行一项实验研究。请你帮助该学校设计一份教育实验方案,写出实验假设;实验假设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实验的控制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实验效果的说明方法。
答:教育实验方案:
(1)实验假设:小学二年级留语文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2)实验假设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①自变量:小学二年级留语文家庭作业;
②因变量:小学二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成绩。
(3)实验的控制变量及其控制方法:
①实验的控制变量:小学二年级所用的语文教材,教室环境,学生的课外补习,家长的辅导等;
②实验的控制方法:对照组控制。随机选取对照组和实验组(例如,选择二年级一班作为实验组,二年级三班作为对照组),在保障两个班所有控制变量一样的情况下,二年级一班留语文家庭作业,二年级三班不留语文家庭作业。
(4)实验效果的说明方法:
①前测:在进行实验处理前,利用书面考试对两个班的语文成绩进行测试,得到两个班的语文成绩;
②进行实验处理:二年级一班留语文家庭作业,二年级三班不留语文家庭作业;
③后测:进行实验处理后,利用书面考试对两个班的语文成绩进行第二次测试,得到两个班的语文成绩;
④获得实验结果:分别计算两个班语文成绩的前后之差,再进行比较。
a.如果二年级一班的前后语文成绩之差大于二年级三班的前后语文成绩之差,则小学二年级留语文家庭作业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b.如果二年级一班的前后语文成绩之差小于二年级三班的前后语文成绩之差,则小学二年级留语文家庭作业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c.如果两个班级的前后语文成绩之差没有差别,则小学二年级留语文家庭作业与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之间没有关系。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