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 东晋诗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诗人。代表作有《饮酒》《归田园居》。 《饮酒》诗共二十首,本诗为第五首,写于其归隐之后不久,是五言诗,田园诗。 二、本文主旨 本诗表现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陶醉自然的心志。既反映了厌弃世俗,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心志,忘世,忘我,忘言;也流露出躲避矛盾,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
三、课文串讲 全诗分为三层。前四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哲理;后六句描写隐居生活乐趣,表达彻悟人生真谛后的愉悦。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第一层:前四句,忘世。“心远地自偏”是直接抒情。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忘世(开始四句);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 |
2.第二层:中间四句,忘我。这四句是借景抒情中的自然天成,“采菊东篱下”属于借动作举止抒情。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后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象。 “悠然见南山”的“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3.第三层:后两句,忘言。这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
四、学习要点 1.重点掌握“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在看似矛盾的开篇“而”提出设问,然后推出答案:诗人的心早已远离喧嚣的尘世,所以,人虽身在人世间,也能像在偏僻之处一样,不受世俗的干扰。归隐重在心志,不在行迹。表现了作者不慕世俗,超然于世,高洁自守的情操。“心远”是本诗的诗眼,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忘世(开始四句);第二层:忘我(中间四句);第三层:“忘言”(最后两句)。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六句,表现作者的心情。 六句貌似平淡,却创造出清新淡泊,耐人寻味的意境。前两句,写出了田园生活无比闲适,惬意的心情,返璞归真的心境;中两句,写出了山间的暮景与飞鸟结伴归来的景象;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写心灵的感受,含有深厚的哲理,表现出诗人真正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物我浑化,返璞归真中的乐趣,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境界。 |
3.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本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情、景、理融为一体。如,前四句主要是说理,但是,作者把抒情与写景融入其中。“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写情,写自己的心理感受,在写景、写情的过程中,阐发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4.“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妙用。 “见”为无意之见,境与意会融为一体,传神地表达了作者悠然自得的神情;如改为“望”,则为有意之望,破坏了整首诗悠然的情趣。 课后【提示】第三段: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物观物”,就是以超功利、忘物我的物化心态观物。显然,这首诗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