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五台山,各路神仙,真是太多太多了。。。。。。根本就拜不完拜不完!且时间又有限,故,我们有所选择,留着下次再来参拜。温馨提示:一定要请导游,否则就是在云里雾里!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台怀镇,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画说五台山
安秀堂著
。。。。。。五台山历史悠久,您随意坐在五台山的一块石头上小憩,可能就是和几千万年甚或是25亿年前的地质年代亲密接触;您不经意间迈过一道寺院门槛时,可能就一步迈进了清朝、明朝、元朝,迈进了宋朝、唐朝、隋朝,甚或是北魏或东汉。
2009年6月26日,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召开的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传来消息,五台山被列为世界文化景观。国学泰斗任继愈先生说:“五台山是座历史名胜集中的宝山。它特殊的文化地位,使它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它有资格向世界介绍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
五台山佛教自东汉发轫,到隋、唐鼎盛,历宋、元、明、清,香火传承,至今益发声名大振,迎来了一个世界性的权威组织对她的瞩目深情。
五台山因境内最高的五座山峰顶平如台而得名。五台山方圆500里,地跨晋冀两省五县,大部分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境内。五台山是太行山主峰,雄峙恒岱,拱卫京津。
五台山自古及今又称清凉山。夏季最高气温仅为27度左右,是历代久负盛名的避暑胜地。《华严经疏》中一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成了五台山流行一千多年的广告词。
佛教的种子一经植入五台山之灵地,即刻枝繁叶茂,蓬蓬勃勃起来。历十几朝君民朝奉、近2000年香火蒸熏,积淀成一处声名远播的东方佛都。早在中唐时期就被确认为文殊菩萨说法道场,成为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位居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开高僧驻锡名山之先河,奠中国山岳佛教之根基,创中国佛教菩萨信仰之范例,是佛教传播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
五台山佛教兼容并包,诸宗并盛,诸法共传,汉藏佛教汇一山,佛儒道教融五峰,“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五台山保存有自北魏以来各个朝代的佛教建筑、泥塑、壁画、雕刻等佛教文化遗存,为已经消逝的皇家道场文化和至今仍然生命力旺盛的文殊信仰提供了独特的见证。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的独特例证,具有世界性地质研究价值。
五台山的中心区域叫台怀,台怀是五台山寺庙集群区。整个台怀,寺院鳞次栉比,殿宇巍峨辉煌,佛塔高耸入云,僧尼比肩穿梭。寺以山名,山以寺胜,山环水抱,聚气藏风。
从山脚仰望,在湛蓝的天幕下,一缕缕白云掠过,一丛丛红墙黄瓦的寺院,光芒闪烁,宛若漂浮在云间的天上宫阙;自山顶俯瞰,在浓淡起伏的绿海里,一座座高低不同的白塔,一幢幢金黄、绛jiàng红的庙宇就像闪耀在绿波中的海市蜃楼。你会不由自主地感叹:五台归来不看庙!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度,在自东至西的三级阶梯上,纵横排列着无数高山。但在这数不胜数的高山中,常常被人们说起的也就那么几座,这就是所谓的名山。过云最多被人们说起的中国名山就是“三山五岳”。五岳大家都耳熟能详,所谓中岳嵩山、东岳泰山、北岳恒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无论是“三山”还是“四山”,五台山“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kuàng最赫。”
五台山,山虽然很高,但不及喜马拉雅山的一半;水倒也很清,但绝对没有九寨沟、黄果树瀑布的千姿百态;景也很美,但却不能与黄山、张家界同日而语。为什么五台山自古以来能“得名独盛“呢?原来,一座山能否成为名山,决不仅仅决定于其海拔高度和自然景观,还要看它在人们心中的文化高度。在古代,科学不够发达,人们对地球、天体、宇宙及其运行规律不能给予科学解释,于是普遍产生了天地崇拜,而高山峻岭则被认为是天地衔接之处,也是通天之处,自然被奉为神灵之地,宗教自然就择神之地而传教布道,一些高山则渐渐成为“灵奇之境”。
五台山,陡然耸立在平均海拔高度不足100米的华北平原西北边陲,其相对高度比泰山之于齐鲁大地更突兀挺拔,比恒山之于大同盆地更大雄伟高峻。其海拔高度,比坐落于华北平原的东岳泰山高出1537.1米,超过两个泰山的高度。比同居于黄土高原的北岳恒山高出1044.1米。莽莽苍苍的五台山,高峻雄伟,矗立于晋冀之界;五峰耸峙,雄踞于恒岱之间。东瞰京津,西望黄河,北控朔漠,南拥中原。自然早就被生活在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先民奉为神山,见缝插针的道教在佛教传入之前早已流布于五台山,只不过那时五台山不叫五台山,而叫紫府山。待到东汉永平年间佛教传入,直到隋唐时期几百年的佛教浸淫,五台山渐渐身价倍增,成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文殊菩萨道场,成了举世公认的佛教名山。
人尝言“文似看山不喜平”,而五台山恰恰就因为五座顶平如台的山峰与文殊结了缘,于是山因佛而益名,佛依山而愈显,五台山与文殊信仰融为一体,繁衍成一处千年不衰的佛教圣地。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多瞻礼文殊圣地,其规格几可与泰山封禅比肩。
五台山以雄踞恒岱的海拔高度,以深邃绵长的佛教文化久居中华名山之列,千百年来“得名独盛”、名闻遐迩。
五台山五座台顶都顶平如台,但风景殊胜,各具特色,各有其名。东台名望海峰,西台叫挂月峰,南台称锦绣峰,北台谓叶斗峰,中台是翠岩峰。对于陌生人来说,一下子就记住五台顶的名字并非易事,所以人们往往更愿意按方位把这五座山峰简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
东台一脉,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岭。自东台东望,群峰逶迤蜿蜒,渐次走低。夏秋季节,日出云涌之时,云雾漫山而起,有如大海的层层波涛,偶有几道山脊隐现,正似那无边大海中的小岛,故称东台为望海峰。东台顶部似鳌鱼脊背,周围1500米,海拔2795米。在东台观日出与泰山观日出有异山同壮之妙,但到东台顶看日出比泰山不仅要方便许多,而且还可以朝拜聪明文殊,尽得文殊聪明之智。
古人常有金乌东升,玉兔西坠之说。既然东台因地利之便而占有日出之胜,那么西台就顺理成章避开红日之强光而尊享月亮之澄澈了。西台顶周围1000多米,海拔2773米。每当晴朗星夜,月桂峰巅,宛若明镜高悬,故名挂月峰。星夜在西台顶举目四望,群山拱合,云影婆娑,一阵阵冷风拂面,一缕缕月光洒地,突然间,你就会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月光如水,或水银泄地;你会体味到什么叫“静界”,什么是“境界”。恍惚之间,你简直分不清是吴刚下界,还是你上了月宫。
南台状如覆盂,方圆500米,海拔2485米,是五座台顶中高度最低、面积最小的一座。夏秋季节,台顶绿草如茵,山花烂漫,俨然一块天然织锦地毯,故名锦绣峰。
北台名叶斗峰,周围2000米,海拔3061.1米,是五台中的最高峰。当地人传说“睡在台顶,伸手就能摸到星星”的台顶就是指北台顶。自下仰视峰巅,其状好似北斗的柄部,故名叶斗峰。
中台名翠岩峰,在五座台顶中面积最大,周围2500米许,海拔2894米。山形状如雄狮,顶旁危岩高耸,层岩叠翠,翠蔼浮空,故名翠岩峰。 五台山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五顶皆有天池,池水甘洌清澈,云借池水梳妆,池偷云光增色,直如王母的五面瑶台仙境,把人间仙境映照在天宫,将天宫灵光反射在人间。可惜,现在各台顶都重建了寺殿,原先自然的天池都被砌成了或方或圆的人工池,有的池上还架起了石拱桥,和普通公园的水池没有什么两样,反而失却了台顶天湖的况味。
五台山水源丰富,泉溪遍地,台顶有天湖高悬如镜,山间有清泉长流不断。发源于五台山的滹hū沱河、清水河南北分流转而西行,到五台坪上村汇合后流入河北省,滋润着冀中平原的沃土。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典型,既是许多地质事件的命名地,也是许多古老地层构造的样本地,更是保留第四纪冰川冰缘地貌奇观的孤本地区。
五台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和地质名山,还是一处军事战略要地。抗日战争时期的模范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就是以五台山为起点、以五台山为圆心发展壮大起来的抗日战区。
五台山山高林密,漫山翠绿,峡谷纵横,深浅有致,奇洞怪石,形态各异。四时风光,皆有奇趣。 古今中外,写五台山的诗文不计其数,但历来方家认为,还是在五台山驻锡十多年的明代高僧、《清凉山志》作释镇澄产状写最为传神,也最能反映五台山的特色——
——五台山“左邻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滹沱,长流一带。北陵紫塞,遏万里之烟尘;南拥中原,为大国之屏蔽。山之形势,难以尽言。五峰中立,千嶂环开。屈曲窈窕,锁千道之长溪;叠翠回岚,幕百重之峻岭。
——岿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状焉。其间鸣泉呖呖,万壑飞奔;嘉木森森,千峦弥布;幽涵神物,滀泻云龙。萦纡盘踞,无非梵行之栖;隐显环匝,尽有真人之宅。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积雪峡飞,名花竞发。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杲日东升,见一陂之大海。此其常境也。”
天下之名山胜迹不可谓不多,而见于佛经者唯五台山也。所谓佛经就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说的话。佛陀入灭(去世)后,其大弟子迦叶召集众弟子汇集了一次释迦牟尼的言论,佛教史上称为“第一结集”。号称多闻第一的大弟子阿难回忆念诵出了佛陀关于佛教教义的许多论述,这些论述被其余弟子肯定下来,并分类整理结集后成了佛经。号称“持律第一”的大弟子优波离回忆念诵了释迦牟尼关于修持与生活的规范,这些规范被众弟子肯定下来后就成了“律”。这种情况和孔子的论语形成的过程基本一样。
释迦牟尼分别在《华严经》和《文殊经》两部经中提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说法道场。所以五台山就是“出于金口,传于龙藏”的天下第一佛教名山。所谓“出于金口”就是出于佛祖之口,所谓“传于龙藏”就是佛经有记载传承。释迦牟尼本人也是真人肉胎,2500多年之前,就能遥知几万里以外的事吗?释迦牟尼所说的山就是五台山吗?其实五台山从地质古老的自然山林过渡到佛教圣地文殊菩萨道场是经过几次连续“等量”代换的。
佛经中所说的文殊菩萨说法道场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气候:“清凉”,二是山形为“五顶”。而五台山恰恰严丝合缝地契合了这两个重要特征,于是经过文殊菩萨说法道场——清凉山——五顶山——五台山等几次“等量”代换后,五台山就成了全世界唯一的“出于金口,传于龙藏”的天下第一佛教名山。成了影响广泛而深远的佛教圣地——文殊菩萨道场。开创了又一个佛教中国化的特色——文殊信仰、菩萨信仰及菩萨信仰圣山化。
文殊信仰不仅开启了中国佛教圣山化的先河,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后来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其余三山菩萨信仰的坚实基础。假如,把这一成果比作一个课题的话,那么这个课题的发起人和主持人是几代高僧,这个课题从提出到最终确认用了300多年,参与课题素材收集整理和论证的,既有佛教信徒、皇帝名臣,也有教外百姓,而最终确认这一命题并把文殊信仰推向全国乃至整个东亚、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则主要是皇帝重臣。
从北魏开始到唐德宗年间形成了定论,1200多年来,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流传久远。正是由于具有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佛教意义的象征性,五台山才从一座普通的自然山林提升为一座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山。
五爷庙
北宋年间,杨业父子北拒辽邦,血染金沙滩,兵败后,杨五郞出家五台山,五台山后来又建了一座五郎庙。
在整个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上,五台山是一个多雨湿润的“山岛”,台内的小气候和生态环境都很好。“五爷”的原驻地就在北台顶的广济龙王庙,北台顶上还有灵迹黒龙池。但台外的广大区域往往十年九旱。所以负责降雨的“五爷”就理所当然特别受老百姓偏爱。
哪年哪个地方有旱灾了,虔诚的百姓就前呼后拥,像迎送皇帝一样,抬着“五爷”塑像到旱灾发生地祈雨。
所以,过去“五爷”年年都有几次被抬出去降雨的事情。为供奉和迎送方便,后来就在台怀万佛阁内建了一座龙王殿,把北台顶广济龙王殿的“五爷”请到台怀,供在了万佛阁的龙王殿里,万佛阁因之被俗称为五爷庙。据说,很灵。。。。。。心诚则灵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