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休闲

2025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6)——阎家大院

分类:旅游休闲  发布时间:2025-08-28 11:19:17

           阎家大院(又称阎锡山故居、阎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河边镇河边村,是民国时期军政人物阎锡山的庄园式宅邸,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AAAA级景区。

建筑概况

  •   规模与布局:始建于1913年,总占地面积约33万平方米(一说23.15万平方米),现存27座院落、700余间房屋。建筑群整体呈“凤凰展翅”形,以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融合清代宫殿式、北方民居、窑洞及中西合璧风格。
  •   主要建筑:
    •  东花园:一进三院的宫殿式建筑,皇家规制,斗拱飞檐,曾为阎氏父母居所。
    •  都督府:中西合璧风格,砖拱门券配西式山花装饰,细部雕刻精美。
    •  文沱草庐:东花园核心建筑,含“得一楼”等题刻,反映阎锡山政治生涯。
    •  地下密道:遍布各院落,体现其谨慎性格,部分通道可连通外部。
    • 历史与保护

      • 文物保护:1988年维修后成立河边民俗博物馆,1989年对外开放,馆藏文物473件(含一级文物6件)。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价值

      • 艺术特色:砖雕、木雕、石雕工艺精湛,题材涵盖戏曲场景、十二生肖等;家训石刻内容涉及治学、持家等,部分为阎锡山亲笔。
      • 历史印记:周恩来、朱德曾路居东花园,部分院落设有历史人物蜡像,还原民国政治场景。
    •  建造历程:历时14年(1913-1927年),耗资140万银元,后因日军侵华(1937年)及文革破坏部分建筑,家训石刻曾用白灰覆盖保存。

    • 交通位置:背靠文山,面朝滹沱河,邻近五台山风景区,可结合忻州周边景点游览。

阎锡山一生

luò春普著

   1883年(清光绪九年)农历九月初八,阎锡山(字伯川)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一个亦农亦商的小康之家。父亲阎书堂(字子明),承继祖上经商致富的传统,既在河边有几亩薄地,又在五台县城经营着一片小店——吉庆长,兼作杂货生意和出“钱帖子”。

   阎锡山系家中独子,从小娇宠有加。5岁丧母,6岁入村中私塾开蒙。先后接受了近十年的旧学教育。15岁到16岁大约有一年多时间,曾辍学习商,在吉庆长学徒,从待人接物到打理生意,样样上心。17岁以前的经历,不仅为阎锡山初步奠定了旧学基础,而且使他对社会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

   1899年岁末,吉庆长经营金融投机买卖失利,累亏合银六七千两,难以为继。阎锡山的人生道路因此而发生变化。初涉世事即受挫折,青年的阎锡山饱尝了世态炎凉,“有为于时”,出人头地的思想油然萌发。于是,经过一年多的复读私塾和认真反思后,1901年春节,阎锡山随父离乡,到了山西省城太原。先落脚“裕盛”商号,边当伙计边学习。随即,应山西武备学堂,考中入学,研习军事。就读三年,成绩优秀。

   1904年,阎锡山被山西省选派赴日公费留学。先入东京振武学校,继入弘前步兵第31联队(第8师团属),再进陆军士官学校。在此期间,1905年,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员之一;1907年,参加“铁血丈夫团”,成为革命党的军事中坚。

   1909年,阎锡山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毕业,结束留学生生活返回山西,任职山西新军。初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继升陆军小学监督。同年11朋参加清廷举办的归国士官学生会试,名列上等,得赏步兵科举人;12月,山西新军编为暂编陆军第43协,下辖第1、第2两标,随即改称第85、第86标。1910年,阎锡山升任第86标标统。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同年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八),经过长期的准备发动,阎锡山率领所部参与起义,光复太原,并被推举为山西都督,组织军政府,开始了他执掌山西大权近四十年的历史。

   太原地处京师肘腋,光复后的山西革命力量处于清廷的严重威胁之中。为了变不利为有利,阎锡山与奉清廷之命进军山西,镇压革命的新军第6镇统制吴禄贞密组“燕晋联军”’,筹划以山西民军开赴石家庄,截断京汉路,直接威胁北京。在燕晋联军因吴禄贞的被刺宣告失败,山西的东大门娘子关又被曹锟第3镇攻陷之后,阎锡山做出分兵决定,与副都督温寿泉各带一路人马,分别向北南两面撤退转移。北路由阎锡山亲自率领,一路北上,过黄河,攻陷包头、萨拉齐、托克拉等重镇(清时这一带属山西的四道之一——归绥道管辖)。


   1912年4月,在南北议和达成,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迁北京的政治形势下,阎锡山率北路民军返回太原,继续行使山西都督的职权。此后的一个长时期内,在袁世凯专制统治的控制下,阎锡山从维护既得利益、维护山西安定出发,韬光养晦,多方肆应,甚至不惜拥戴袁世凯称帝。从而使山西成为在袁世凯执政时期唯一没有被撤换都督的省份。

   1916年6月,袁世凯帝制败亡,北洋政府对山西的控制逐步减弱。1917年6月,阎锡山以督军(1914年都督改称同武将军,1916年7月再改称督军)兼省长(先护理,后特任),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西王”

   兼掌山西军民两政后,阎锡山一面倡导“保境安民”,置身于军阀纷争的旋涡之外;一面推行“六政三事”(“六政”系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三事”包括种棉、造林、畜牧),实施“村制”和“村本政治”。在改良农林水利以及畜牧等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实业;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充军事实力(扩充军队和发展军事工业齐头并进)。为山西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赢得了一个难得的和平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由于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文化教育诸方面的成就,山西被誉为“模范省”。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阎锡山挟数年蓄积之锐气,站在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角联盟的立场,出兵石家庄对直军作战,牛刀小试。1926年春,奉、直、直鲁联军展开“讨赤”(即对冯玉祥国民军作战)之役。鉴于冯玉祥的国民军扩充迅速,意图向山西发展,已对山西形成包围之势的现状,阎锡山默许参与吴佩孚、张作霖的“讨赤”。是年5月,国民军分数路进攻晋北地区。晋军(其时,阎锡山属下的军队已扩充到十余万,成为颇具实力的地方武装,晋军由此得名)依事先部署投入,战斗异常激烈,双方你争我夺,胶着于大同及其附近地区。8月,国民军不支,开始撤退,晋军乘胜追击,一举占领归绥(今呼和浩特),把阎锡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绥远区(此前归绥系国民军亦即西北军所有)。1927年4月1日,阎锡山宣布废除北洋政府所任命之山西“督军”,改称“晋绥军总司令”,将所部山西、绥远各军队改编为晋绥军。

   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大革命”爆发。1926年7月,广东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此后,北伐军势如破竹向北挺进。与此同时,1927年6月,阎锡山接受蒋介石“北方国民革命总司令”的委任,悬挂青天白日旗,改晋绥suí军为北方国民革命军,加入讨奉序列。声称:“本总司令因所处之环境,至为恶劣,所挟之势力,至为微弱。且民众亦缺乏组织与训练。吾苟显明其主义与政纲,无异自树一的,以待此等敌人之共同进攻。而环绕吾人之左右者,日夜思颠之覆之,欲置吾人于死地。为保留大河以北微弱之革命势力,与三民主义设障碍者虚与委蛇,十四载于兹矣。设使孤军转战,其失败必无疑也。”9月29日,阎锡山以“扫除三民主义之障碍以达救国民之目的”为题发表讨奉通电。随即,指挥所部北方国民革命军从指定位置向奉军发起进攻。是为阎锡山的第一冷饮北伐讨奉。


   第一次北伐因兵力不足,蒋介石的宣布下野,以及奉军的集中优势兵力等主客观原因而遭遇严重挫折,不得不暂时撤回山西省境,拒险固守。1928年1月,蒋介石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3月,下令各集团军进行北伐。晋军再次改编,称为第3集团军,加入北伐军序列,阎锡山就任总司令。同年4月4日,阎锡山指挥部署调整后的第3集团军从正太路发起进攻,矛头直指北洋军阀的最后堡垒北京。一路攻平山,占石家庄,下保定。在奉军向关外撤退的形势下,6月6日,进占北京(后改称北平)。随即,和平接收天津,克复察、绥。北伐一役,阎锡山是最大的赢家,势力范围由晋绥一举扩大到平、津、冀、察。

   北伐胜利是四个集团军协同作战的结果。战后,冯玉祥的第2集团军、阎锡山的第3集团军、李宗仁的第4集团军各据一方,与蒋介石的第1集团军形成分庭抗礼之势。蒋介石从“统一”出发,力主编遣,并由此引发了与各实力派之间的矛盾,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与冯玉祥联合反蒋,演成了国民党史上参战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内战。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被迫下野,避走大连。

   1931年8月,阎锡山从隐居的大连秘密潜回五台县河边村。同年9月18日,日军进攻北大营和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1932年2月,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总负晋绥靖之责。

   

   复出后的阎锡山以“自强救国”“造产救国”相号召,一方面“以政治为中心,注重扫除建设障碍”,一方面“以经济作中心,以完成‘自足为目标’”,发起“山西十年省政建设”。创办西北实业公司,修筑同蒲铁路,创设四银行号——“山西省银行、绥西垦业银号、晋绥地方铁路银号、晋北盐业银号,实行统制经济,开展土货无能运动。同时提倡”公道主义“,主张“土地村公有”,极力抑制共产主义。随着民族矛盾的进一步加深,阎锡山再以“守土抗战”相号召,成立抗日救亡团体,组训民众,发动绥远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以后,阎锡山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组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部署晋绥抗日军政,负责指挥晋军编成的第6、第7两个集团军,以及中国工农红军改编的第18集团军(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抗战初期,阎锡山出兵南口,督战岭口;部署大同会战,组织太原保卫战;同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扶持“牺牲救国同盟会”,批准成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建“青年抗敌决死纵队”,开办“民族革命大学”,颁布抗日法令。第二战区因此而被誉为“模范战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9年底,阎锡山一度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生摩擦,演成反共的“十二月事变”。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阎锡山属下的第二战区长官司令部偏居晋西一隅,其军队所能控制的地区只有晋西六七个完整县。外部日军封锁,内部财政极度拮据,供给严重不足,困难重重。阎锡山提出“克难”、“求存”的口号,开展“克难运动”,发动“大生产”,实施“新经济政策”和“兵农合一”。同时,组织“三三铁血团”’加强内部控制;秘密与日本军方接触,缓解外部压力。

   抗日胜利,举国同庆。阎锡山率部径返太原,接收政权,再坐“山西王”位。与此同时指挥部迅速占据临汾、运城、大同、上党等主要城市。在八年敌后抗战一朝得胜之后,阎锡山继续坚持他的反共立场,决计消灭昔日的同盟者共产党及其武装。岂料事与愿违,上党战役,损兵折将,长治及其周边地区得而复失;晋南、晋北、汾孝、正太诸战役,留下的仍是一页页失败的记录。不到两年时间,阎锡山的辖区即只剩下太原、大同、临汾等几座孤城,及一些零星县份。江河日下,彻底失败已成定局,整肅内部,实行白色恐怖,也无济于事。

   1948年5月,兵败临汾;1948年7月,晋中平原尽失,不得不退据太原孤战,作困兽之斗。太原城破之前,阎锡山据代总统李宗仁“关于和谈大计,深欲事先与兄奉商”的电文,乘专机飞抵南京。1949年4月24日,以太原城的被攻破为标志,阎锡山失去了在山西的最后堡垒,“山西王”的历史画上了一个暗淡的句号。

   从“山西王”的宝座上跌了下来之后,败军之将阎锡山在蒋介石、李宗仁矛盾的夹缝中“因祸得福”,于1949年6月13日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入主中枢,为国民党苦撑残局。国民党退守台湾后,阎锡山激流求退,于1950年3月15日卸行政院长任,归隐山林。居于台北阳明山之菁山草庐,十年如一日从事著述,写成《大同之路》《三百年的中国》等书,计300余万字。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因急性肺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台北台大医院,终年77岁。

阎锡山大事年表

   1883年(清光绪九年)出生

   10月8日(农历九月初八)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定襄县)。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5岁

   母亲曲月清病逝,少年失怙,寄居于小堡外祖母家。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6岁

   入小堡曲氏公立私塾,开始接受启蒙教育,师从曲近温。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9岁

   春,继入祖父阎青云所办的大堡义塾,继续接受旧学教育。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4岁

   结束了在大堡义塾的学习,到五台县城自己家开的“吉庆长”商号里经商习艺,开始接触社会。

   同年腊月,与徐竹青完婚。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15岁

   岁末“打虎”失败,商号“吉庆长”倒闭。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16岁

   再入义塾学习。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7岁

   义和团运动发生,被举为村中“纠首”(相当于村民委员会委员)。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18岁

   春,入太原“裕盛”商号当伙计,结识“四海店”的伙计黄国梁、张瑜,并义结金兰。

   秋,考入山西武备学堂。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21岁

   山西备学堂毕业,公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


这家不仅环境好,且好吃到爆。。。。。。推荐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22岁

   加入同盟会,开始追随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23岁

   秋,振武学校修业期满,转入日本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24岁

   夏,实习期满,转入日本士官学校学习。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25岁

   加入秘密军事组织“铁血丈夫团”。

   1909年(清宣统元年)26岁

   日本士官学校修业期满,毕业回国,被任命为太原陆军小学(原武备学堂,1906年改称陆军小学)教官。

   11月,在北京参加士官学校毕业生会试,名列上等,被授步兵科举人、协军校军衔。

   12月,任暂编陆军第43协(旅)第2标教练官(副团长)。

   1910年(清宣统二年)27岁

   任暂编陆军第43协(旅)第2标标统(团长)。

   1911年(清宣统三年)28岁

   10月29日(农历九月八日),参与组织发动反清起义,光复太原,被推为山西都督。

   11月4日,在娘子关与吴禄贞会晤,商谈共组“燕晋联军”。

   12月16日,率部撤出太原,转战绥包。

   1912年(民国元年)29岁

   3月15日,由时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山西都督。

   9月,在太原接待前来考察铁路的孙中山一行。

   1914年(民国三年)31岁

   1914年续娶徐兰森,作为二房太太。

   1915年(民国四年)32岁

   2月,应袁世凯之召到北京述职。

   1917年(民国六年)34岁

   7月,派所部第1、第3两个混成旅参加讨逆,讨伐张勋复辟军。

   9月,兼任山西省长,集山西军政大权于一身;出兵湖南,落败而归。

   同年,开始推行“村制”与“六政三事”。

   1918年(民国七年)35岁

   颁布《山西省施行义务教育规程》,推广国民教育。

   1925年(民国十四年)42岁

   推出“厚生计划”,进行实业建设。

   8月,击败攻晋的樊钟秀所部。

   1926年(民国十五年)43岁

   击败国民军,绥远与山西实现共治。

   1927年(民国十六年)44岁

   4月1日,宣布将所属山西、绥远各部队改称“晋绥军”,自任总司令,准备从大同、娘子关两路出兵北伐。

   6月6日,在太原就任“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

   9月29日,发表讨奉通电,出兵讨奉。

   1928年(民国十七年)45岁

   4月,所部被编为第3集团军,二次举兵讨奉。

   6月4日,被南京国民政府特任为京津卫戍shù总司令。

   1929年(民国十八年)46岁

   1月,赴南京参加编遣会议。

   6月,邀冯玉祥到山西。

   1930年(民国十九年)47岁

   3月15日,被反蒋联合阵线拥戴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

   5月,中原大战爆发。

   9月9日,在北平宣誓就任国民政府主席。随即,军事失利,战败下野。

   12月,避居大连,韬光养晦。

   1931年(民国二十年)48岁

   8月,以探视“父疾”为名,由大连秘密潜回山西。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49岁

   1月29日,被中国国民中央政治会议推举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委员。

   2月20日,被国民政府正式委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


阎家家训

   12月,编定“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在“造产救国”号召下,推行十年省政建设。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50岁

   5月1日,正式开工修筑同蒲铁路。

   8月1日,正式成立组建西北实业公司。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51岁

   11月,在太原接待前来视察的蒋介石一行。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52岁

   4月2日,被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53岁

   就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拦截东征红军;组建牺牲救国同盟会;发动绥远抗战。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54岁

   8月1日,组建新军——“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8月20日,接受国民政府任命,就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奉命统领晋绥军务。

   9月20日,组建“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

   10月,组织指挥忻口战役。

   11月12日,山西省城太原沦陷,率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及绥晋两省署撤至晋南临汾。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55岁

   部署反攻太原;试行敌后游击;组建“民族革命同志会”;移驻陕西宜川。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56岁

   3月25日至4月22日,在宜川秋林主持召开第二战区军政民高级干部扩大会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秋林会议”。

   12月,部署“冬季攻势”;发动十二月事变。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57岁

   5月24日,移驻吉县南村坡(克难坡),建设“克难城”。

   7月,实行“田赋改征粮食”。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59岁

   从这一年起,“实行经济中心的抗战政治”的口号下,推行“新经济政策”。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60岁

   从这一年起,实行“兵农合一”。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61岁

   元旦、春节两节一过,便派主力第61军,保安第5、第9两团,以及县、区、村行政干部,共一万余人,向汾东抗日根据地“开展”政权。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62岁

   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30日,在撤离八年之后重返太原。

   9月,兵败上党。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63岁

   夏秋两季,在解放军的凌厉攻势下,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64岁

   实施“平民经济”,汾孝战役失败;运城失守。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65岁

   5月,临汾失守。

   7月,晋中惨败。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66岁

   3月29日,应李宗仁之邀,飞赴南京。

   4月24日,太原被解放。

   5月8日,撤往广州。

   6月13日,在广州宣誓就任“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

   12月8日,败走台岛。

   1950年67岁

   2月9日,申请辞职。

   3月15日,正式卸“行政院长”任,就任“总统府资政”、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评议委员。

   8月,移居台北阳明山之菁山草庐,乡居10年,读书写作。

   1960年77岁

   5月23日,病逝。

   12月6日,安葬于菁山庐右侧。

作为“山西王”,其统治兼具建设性与保守性,是民国军阀中极具地方特色的代表人物。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