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巴金:101岁人生,只爱一人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5-11-24 09:50:39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1927年以长篇小说《灭亡》初登文坛,笔名“巴金”由此沿用。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深刻揭露封建家庭崩溃,被誉为“五四”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鲁迅曾评价其为“有热情、有进步思想的作家”。

           晚年创作的《随想录》以反思文革的“说真话”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重要遗产。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05年获“人民作家”称号。

   自古就有才子多佳人的说法,可文学事业蒸蒸日上的巴金却是个例外,感情方面一直空白,当时追求巴金的人很多,但他坚决要做个不婚主义者。

   身边友人不断给他做工作,劝他尽快考虑婚姻大事,而且个个争着给他做媒。而巴金他却说:我是不婚主义者,不想耽误别人幸福

   生逢这样的乱世,自己又是激进分子,有着新思想的巴金,确实是不想在世事难料、社会动荡的时刻,连累她人。


   然而,女学生萧珊的出现,瞬间击破了他坚定的不婚主义信条。

   有一天,巴金正在读粉丝来信,突然从信中掉出了一张照片,他弯腰捡起来端详了一下,发现照片中的女学生白衣、黑裙,充满活力,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又有些俏皮和可爱

   照片的背面还附有小字,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照片里的人就是萧珊。刚刚19岁的她,是一名在爱国女子中学读书的学生,同时也是满腔热血的爱国人士。

   和那个年代大量热血却又迷惘的青年人一样,巴金的著作《家》,点燃了萧珊追求爱情与白由的信念。

   在她眼中,巴金就是一盏照亮并指引自己生命的航灯,于是她鼓足勇气给巴金写了这封信,并随信寄了自己的相片,只是希望离自己崇拜的人更近一步。

   巴金不禁对这个特别的粉丝产生好感,并写了回信,因为有着13岁的差距,所以每次给萧珊回信,总是称她为“我的小友”。

   鸿雁传书,一来二去,两人成了亲密的笔友。

   迷茫中的萧珊需要从巴金那里得到人生方向的指引,而巴金也总是耐心的给予解惑、开导、建议。而在她的内心,其实不是简单的被巴金的才华折服,而是早已芳心暗许

   终于鼓足勇气,在信中写道:“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希望李先生能答应我的请求……”

   是盛情难却,是好奇,还是也已心生好感?巴金如约而至,“我的小友”梳着学生头、穿着校服,大眼睛忽闪忽闪的正看着他,笑着说:“李先生,您比我猜想的可年轻多了。

   本有些拘束的巴金一下子就放松了,甚至内心还起了涟漪,情愫暗长,开心地说你比我想象的还像个娃娃呀!

   就这样,萧珊闯进了32岁的巴金的心,但13岁的差距,加上巴金一直认为家是青年人的束缚,所以一直没有再往前一步。

   一天,萧珊突然来找巴金,眼泪汪汪、梨花带雨,哭诉到:父亲给我安排了婚事,是个富家子弟,可我根本不喜欢那个人,我是不会嫁给他的。我喜欢的是你,我想嫁给你

   巴金听了,愣了半晌,克制着波涛汹涌额情感,故作平淡地说了一句:挺好的

   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心上人的表白甚至是安慰,而是这样一句寡淡的话,失望的萧珊转身冲到大街上,哭的更厉害了。回过神来的巴金追了出去,鼓足勇气拉住了萧珊,大声说:你长大之后,如果还愿意要我这个老头子,那我就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变!

   相爱的人终于走在了一起,两人开始了8年的恋爱

   天公作美,这段恋情得到了萧妈妈支持,并说服萧父退掉了婚约。

   抗战期间,两人相互扶持,萧珊的挚爱,帮助巴金度过了那最艰难的日子。

   而她也在巴金鼓励下,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在矛盾主编的《烽火》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在伤兵医院》

   1944年,40岁的巴金在桂林借朋友的一间木房当新房,与27岁的萧珊共结连理

   1945年,他们爱情结晶女儿李小林降生,1950年,儿子李晓棠出生。

   两个孩子的出生给本就相亲相爱的二人增添了更多的幸福,两人从未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

   巴金被下放牛棚改造的特殊时期,频繁遭受非人般的折磨,萧珊每天心痛的无法入睡。

   同样的情况,很多夫妻选择了一刀两断,萧珊没有,反而坚定地站在巴金这一边,不离不弃,互相支撑,同进同退,一起承受屈辱和磨难。

   好不容易熬过了那段艰难时期,谁料1972年7月底,萧珊罹患癌症,这对相濡以沫28年的两人来说,打击实在太大了。萧珊深情又略带遗憾地对巴金说:看来,我们要永远的分别了

   巴金用手轻轻捂住萧珊的嘴巴,一贯坚强的他低下了头,肝胆俱裂,涕泪横流,无语凝噎。

   1972年8月13日,在一遍一遍地念着巴金名字中,萧珊溘然长逝。

   巴金表示:遇见她之前,我是坚定的不婚主义,遇见她之后,我的人生就此完满。

   妻子故去后,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中,日夜相伴,不离不弃。

   一往情深的巴金先后写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等文章追思亡妻。

   勇敢的萧珊拉开了他们爱情的序幕,痴情的巴金为他们的爱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一生一世、相濡以沫、忠贞不二。

   是他们,诠释了那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故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质朴而深情的佳话。萧珊去世后,巴金将她的骨灰放在枕边,日夜相伴33年,直至2005年自己离世。巴金曾表示:"我写作不是因为有才华,而是因为有感情。"这段持续61年的感情,最终以巴金与萧珊骨灰相伴33年的方式,成为他"人民作家"称号最动人的注脚。

   巴金与萧珊的爱情故事也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他通过《怀念萧珊》等文章,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这些作品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对爱情与婚姻忠贞的颂扬。冰心曾评价巴金“对爱情和婚姻的忠贞和专一”,认为他是那个时代的一股清流。

   巴金的创作始终贯穿着对爱情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小说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又通过散文歌颂真挚的爱情,展现了他对人性与社会的独特见解。

   1994年,在巴金对《巴金全集》进行整理与审阅之际,他因起身拿取书籍不慎导致脊椎压缩性骨折,不得不入院治疗。彼时,巴金已迈入九十高龄,面对记者,他感慨万分,语气中透露出悲伤:“我无法继续工作了,感觉自己成了无用之人,成了负担。”

   这一年,距离她的妻子萧珊辞世,已经22年。

   在我国众多作家之中,巴金堪称长寿的代表,然而步入晚年的他,却不止一次地向友人倾诉,文人圈中众所周知,巴金与妻子萧珊感情深厚。萧珊离世之后,巴金将满腔情感倾注于创作之中,试图以笔触抚慰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在如此信念的支撑下,他孤独地度过了二十余载的寂寞岁月。

   步入晚年的巴金,身体状况日渐恶化,最终病重到无法继续进行创作,这让他深感悲痛。病痛的煎熬使他多次萌生结束生命的念头,但这一想法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坚决抵制。

   巴金的生活充满了难以忍受的痛苦。他沉浸在失去自我价值的深深恐惧之中,同时也在无尽的追忆中怀念着妻子。

   晚年的巴金曾说:

   生命终结恰似灯火熄灭。我深信鬼神之说并无根据。然而,内心深处,我多么渴望存在一个鬼魂的世界,若真有那样一个世界,那么我与萧珊重逢的时刻便指日可待了。

   巴金步入暮年,对死亡并无畏惧之情,甚至每当忆起已故的妻子萧珊,死亡在他心中更显得温馨而浪漫,仿佛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归宿。萧珊陪伴了他三十余载,而他亦将一生沉浸在对其的怀念之中。

   纳兰性德笔下的“一生一代一双人”这无疑是巴金与萧珊之间爱情最深刻的诠释。他们的爱情故事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并在巴金先生的回忆录中得以永恒流传。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巴金先生的晚年时光,几乎全部沉浸在追忆萧珊的回忆之中。在这段岁月里,他为了纪念妻子,创作了《怀念萧珊》、《一双美丽的眼睛》等篇章。

   2005年,巴金先生离世,他的亲友们依照其遗愿,将他与萧珊的骨灰混合,共同撒入浩瀚的海洋。这成为了巴金先生生前对外透露的唯一一个愿望。

   但愿,此刻巴金先生已与陪伴他一生的“小朋友”在天堂中幸福地相拥。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