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家长们集体破防了……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4-08-11 10:37:51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前段时间,一篇名叫《海淀18年鸡娃终点:高考582分》的帖子,疯转家长圈。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06年的海淀女孩,出生才1岁就开始被鸡。

   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英语早教,学钢琴和舞蹈。幼儿园三年,还增设了画画。

   小学开始,简历卷死人,各种考级,有的连普通家长听都没听说过,完全不知道是什么。

   小升初顺利入围六小强,为了上人大附中,想一只脚先踏入985大门,初中三年周末疯狂补习全科。

   结果如愿以偿,可高中第一次大考,女孩考了全校600多名,情绪一下崩了,抑郁厌学,高一高二直接摆烂,成绩倒数。

   怕她出问题,父母没再鸡了。

   一上高三,女孩调整过来后想冲刺,父母砸了几十万给她补课。

   最后高考分数一出,582分,据说在北京6万名考生里,排第14198名。

(图源:网络)

   虽说582分不算差得离谱,压个线也能上个名牌大学。

   但最令人唏嘘的,是父母鸡娃的投入和孩子的产出严重不成正比。

   甚至,孩子中途一度坚持不下去,“自我放弃”了两年。

   就算最后一年疯狂反扑,结果依旧不尽如人意,还差点把孩子的健康搭上去。

   所以说,这18年的鸡娃之举,意义何在?

   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孩子却成了考不出理想成绩的学习机器。

   想想真是可悲,不管大家信不信:盲目鸡娃的后果,迟早在孩子成年后爆发。

   鸡娃焦虑,注定搞垮父母和孩子

   这段时间放假在家,我一打开短视频软件,满屏都是各种“再不好好学就晚了”的消息推送。

   大数据知道我是宝妈,家有即将上小学的孩子,就不断提醒我“快给孩子买学习机”、“只要拿下这两本书,孩子学习不用愁”……

   孩子愁不愁我不知道,但我是真愁。

   不得不承认,身为父母的我们,要是成天浸泡在教育焦虑的环境中,真会不自觉陷入“鸡娃”的坑里。

   身边有位朋友,儿子刚刚小升初,她就开始问邻居要初中教材,打印各种初一的练习题。

   孩子放假还玩不到两天,就被她要求做学习计划表,每天确保刷6小时题,上2小时网课。

   周末好不容易到附近的城市旅游,她都让儿子写500字游记,不然没得看手机。

   别的小孩回农村老家逍遥快活,或者做自己喜欢的事。

   可这孩子,连看个奥运比赛都不行,朋友说一追作息就全乱了,更没精神学习。

   实在拗不过孩子,朋友提出要求“背2篇古文看一场比赛”,非要把孩子榨干。

   看到朋友如此紧张儿子的学习,以及她儿子那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我都替他们感到累。

   这才哪到哪,后面还有6年中学,她和孩子吃得消吗?

   同为父母,总希望孩子日后能出人头地,为孩子投资的一切能正比,成倍的回报。

   但孩子稚气未脱,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难得的童年时光,就被扯进学习焦虑的漩涡里,不累才怪。

   想起教育专家陈瑜在《少年发声》讲过的一个案例。

   那是她接触过最小的来访者,刚上一年级两个月,就出现严重的厌学情绪。

   原因出在她每天大量的补习班,周末无休,晚上写练习写到11点多,妈妈还整天嫌她差。

   完全没有自由时间的她,每天只想睡觉,干什么事都提不起劲。

   孩子的容量和耐力,始终有限。

   如果过早给他太大的压力,输送超额的焦虑,别看他刚开始没什么不适和问题,鸡娃的恶果正在后头等着大家。

孩子鸡过了头,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

   这次高考,我家外甥女破天荒地考了411分,连二本都上不了。

   问她要上专科,还是复读,她语气冰冷地回了一句“随便”。

   刚从考场出来,她第一时间跑去发廊染个大金发,做美甲,还浓妆艳抹穿小热裤逛街,没有半点过去乖巧的学生模样。

   看到她这180度大变装,我丝毫不意外。

   从小被鸡大的她,学得太憋屈了。

   父母是大医院的医生、教授,对独生女的她期望一向很高。

   为了保住她的全班前20,妈妈特地换岗到相对轻松的保健科,以便每天监督她学习。

   爸爸则托各种关系,给她找家教补课,寒暑假烧钱送她去研学,参加各式各样的夏令营。

要是她闹情绪不想读书,父母直接找长辈给她讲道理,无时无刻不提醒她读书的责任和义务。

   论教育资源,她享受到的远比同龄人多。

   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她也真超负荷,连跟同学娱乐逛街的机会都没有。

   高考结束后她把书全部卖掉,还跟父母说:“你们的任务我完成了,反正我也就这样,读不读无所谓了。”

   她都这样了,父母还骂她没良心,不知好歹,安排她9月份复读,非得考个医科985。

   虽然不知道接下来外甥女会怎么样,但不难想象,再这么鸡下去,她要么和家人大干一场,要么崩溃。

   北京四中前校长刘长铭发现,如今被学习“内卷”的孩子,每一个都在不同程度受到伤害。

   2023年中国心理健康蓝皮书中指出,中小学抑郁检出率高达40%。

   这比例明显超过往年的情况。

   孩子们还没走出社会,都早早得了社会心理病。

   或许父母最初的动机,是觉得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上个普通大学没什么前途。

   于是决定从娃娃抓起,花钱给孩子恶补,送孩子参加比赛、出国学习镀个金,毕业后找到好工作,享受舒适的生活。

   梦想很美好,可这些孩子被鸡废了,自身难保,无福消受了。

   为此刘长铭校长得出结论:

   “孩子生来都是普通的,任何人的成长都始于普通。

   如果你把孩子当成普通孩子来培养,孩子会不断给你惊喜;相反,你不把孩子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培养,孩子将来变得‘不正常’的概率会非常高。”

   不顾一切鸡娃,是性价比极低的事,大概率会出反效果。

   赢在起跑线的孩子,最后大多累死在半路。

成功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访谈中表示,自己从不过问孩子的成绩。

   孩子排第几名不重要,重要的不是他能不能把自己的智力水平发挥出来,是不是能安心学习,考出他本可以考出的成绩。

   父母总以为帮助孩子考名校,是最好的投资。

   却忘了问孩子想不想走这条路,到底要什么样的未来。

   孩子的人生,父母说了不算。

   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是帮助他走他想要的路,过他想要的人生,以他为中心。

   1、放下过高的期待,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容易受父母的影响,习惯听父母的话,有时候再痛苦,也不一定能说出。

   所以父母要懂得识别,弄清楚哪些期待是自己强加给孩子,让孩子难受、焦虑。

   一旦孩子表达负面情绪,不要忽略或否定,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解决掉根源上的问题,孩子才能安心,有更多精力应对外部环境的压力。

   2、挖掘孩子的兴趣,让他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

   只有发自内心的喜欢,孩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

   多观察孩子,听听他平时表达的心声,看他对什么事感兴趣,有持续、专注的热情。

   兴趣无大小,不要觉得孩子喜欢的和自己期待的不一样,更不要嫌弃孩子的爱好不入流。

   顺应他的天性,鼓励他积极探索,支持他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其中

   一个有自我内驱力的孩子,才可能把这份干劲迁移到其他方面,体验更多成长的成就感。

   3、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帮他减压。

   如今的孩子,学习压力普遍大,就算父母不鸡不催不提醒,他在学校、朋友圈中也有压力。

   父母要敏感到这一点,关注他学习的环境,老师对他的评价和要求。

   看看孩子每天都接触什么信息,是否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在孩子不知道该如何排解内心烦闷、焦虑时,父母要学会扮演他的减压阀。

   多陪伴他,做一些让他感到放松的事情,比如旅行、运动、听音乐、看电影……

   多说积极正面的话,传递足够的情绪价值,减缓孩子内心的不安,让他有信心和力量面对压力。

   心理专家李玫瑾说过这样一句话: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所以我宁可让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也一定要让他活得快快乐乐。”

   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哪怕他考上大学,后面的人生路,依旧很长。

   别在他最应该快活自在的年华,被迫失去宝贵的心理能量。

   孩子的人生,无法逆转。

   那就帮他屏蔽外界那些吵杂纷扰的信息,保护他的快乐、热情。

   唯有这样,他的未来,才有无限的惊喜和可能,跑得更久、更远、更坚定。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