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著名央视主持方静:深陷“间谍门”事件,44岁病死他乡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3-04-05 10:07:08


  方静在23岁时成为了《中国新闻》栏目的主播,后续还担任了多个名牌栏目的主持人,并获得了国际华语主持人金奖、彩虹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她的能力得到央视的高度认可,在主持圈非常有名气,许多观众都很崇拜她,但同事对她的印象不太好,觉得她不合群、独来独往。
  曾有人问她,人生规划是什么,她认真地说:“年轻时专心搞事业,后边给自己留20年的时间,在工作之外,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然而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她还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计划,就接连遭遇意外。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因“间谍门”事件,她的工作生活受到很大影响,好不容易证明清白回归职场,没多久又查出癌症,医治无效后在台湾去世。这一年,她仅44岁。
  命运变幻莫测,虽然她的人生短暂,但她的一生都是灿烂的。

小小年纪成为民歌童星

  1971年6月,方静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大学老师,两人都喜欢艺术,平时喜欢研究歌词。
  在父母的影响下,她也喜欢唱歌,还上了北京台的文艺晚会,以一首《南泥湾》震惊全场。这一年,她只有4岁。

图片

  方静一举成名,成为了北京各大报刊的版面人物,被戏称为“小郭兰英”。兰英是著名的歌唱演员,大家熟悉的《我的祖国》就是她的代表作。
  后来,前国家主席李先念看到了方静的表演,生出爱才之心,特意找到郭兰英说:“这是个好苗子,民歌需要后继有人啊。”
  听了李先念的话,郭兰英对方静很感兴趣,两人见面后,她觉得方静确实在唱歌方面有天赋,并决定将其收为关门弟子,希望民歌能在方静这里继续传承下去。
  跟着郭兰英,方静学到了专业的声乐知识,也经常和师傅一起上台演出,就这样,她的名声越来越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民歌童星。
  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她将来很有可能成为音乐界的重要人物。然而令人可惜的是,方静没有在歌唱领域深耕,而是迈上了播音的道路。

阴差阳错学播音

  小小的方静越来越红,但她的父母却很发愁,因为她的时间都花在了练习声乐和舞台演出上,落下了不少功课。
  思来想去,父母觉得功课比音乐更重要,便让她停止学习声乐,以学业为重。
  方静很懂事,她将重心放到学业上来,但时间一长,她对音乐就没了兴趣。初中时,她的梦想变为当外交官,由于外交官对英语的要求很高,她就在平时苦练英语。
  高中时,学校需要挑选几名擅长朗诵的同学,去北京广播电台录音,学校给方静安排了一个名额。
  在电台的录音室,方静读完一篇文章后,播音老师惊呆了,认为这副嗓子简直就是为播音员量身定做的。
  老师们自然不希望方静被埋没,于是建议道:“你的音色不错,建议你报考北京广播学院。”
  方静平时喜欢看新闻、听广播,她对播音很感兴趣,听到老师的建议后,她向播音前辈方明咨询就业前景。
  方明不仅详细讲解了播音的发展前景,还告诉她:“如果你要成为优秀的播音员,一定要用真实的情感去对待每一份稿件,不管你的声音有多好,稿件的内容要放到第一位。”
  当时,方静在各个方面都很优秀,学校决定保送她进入北外,但方静经过慎重考虑后,放弃了这个令人羡慕的机会,她决定报考播音专业。
  虽然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录取名额不到10人,但方静依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
  在大学里,方静学习非常努力。虽然家在北京,但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周末她很少回家,经常在图书馆泡一整天,也因此专业成绩非常出色。
  此外,方静还经常参加课外活动,由于声音不错,老师让她担任学校文艺晚会的主持工作,她在晚会上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图片

  快毕业时,她表现突出,被分配到央视实习。但在实习期间,领导觉得她脸盘大,不上镜,所以一直不看好她。
  这意味着,实习期一过,她就会被刷下来。为了留在央视,她四处寻找机会表现自己。
  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得到一个机会:采访国家足球队的前外籍主教练施拉普纳。平时勤修苦练的英语派上了用场,她的表现很不错,打破了领导和同事以往对她的印象。
  紧接着,台里又安排她做了其他的采访,她的表现也让领导刮目相看。实习期结束后,方静顺利留在了央视。

热爱工作的人闪闪发光

  进入央视没多久,23岁的方静被领导安排主持重要栏目《中国新闻》,虽然事业迎来了好机会,但她没有得意忘形,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始终不忘方明先生的忠告。
  稿子在她手上改了一遍又一遍,节目播出后,她落落大方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认可。
  方静曾因外貌自卑,主持央视节目后,她变得越来越自信,她的心里明白,只有才华才是立足的根本。
  为了提高文化素养,她决定考研,因为在大学时喜欢看社会学相关书籍,她认为社会学与新闻是相互关联的,于是报考了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
  方静住的宿舍离单位近,她平时走路上班,坐公交上课。为了抽出更多的时间学习,她很少出门聚会,时常窝在宿舍看书。
  方静的能力有目共睹,自动找上门的挣钱机越来越多,有的企业用丰厚的报酬邀请她主持庆典。
  不过她统统拒绝了,因为拿人手软,她不想受制于人,只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让自己过得开心。即便背后有人说她清高不合群,她也从未因此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
  北大进修结束后,她把所有心思扑在主持上,除了继续主持《中国新闻》等常规的栏目外,还被安排主持其他的大型晚会。
  为了精进自己的能力,她主动申请去美国学习,在哈佛大学做了半年的访问后,她又去福克斯新闻集团交流考察。
  2001年,方静回国,台里对她有着殷切的期望,陆续将《焦点访谈》《国际观察》等经典栏目交给她主持。

图片

  她不负众望,主持节目非常出色,曾有人问她:“你在30年后还会热爱主持吗?”
  她回答:“也许30年后,我已经离开主持人岗位在做别的工作,但我依然热爱这份职业。”
  她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正因这份热爱,她在主持这个岗位上闪闪发光。

被传谣言,事业受阻

  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方静感叹:“我再怎么出名,也不及小时候。”然而一篇博客,瞬间将她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原来,在2006年7月,她被安排主持《防务新观察》节目,2009年3月,她被调到其他岗位上,几个月没露面。
  这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调整,却被有心人拿来说事儿。有人发博客说方静因谋取情报已经被捕。
  这个发帖者是周忆军,曾担任央视多档重要节目的总策划,主持过央视栏目《实话实说》,同时是北大的教授,他说出的话是有影响力的。
  这篇博客迅速发酵,方静被千夫所指,有人维护她:“方静连邮箱都不会用,平时需要的文案和资料要打印出来,派司机给她送过去。又如何会做出这种事?”
  清者自清,方静以为只要自己没有做过,就不用去理会,但谣言在网上闹得越来越大,对她造成的影响超过了她的想象。
  她不得不在网上公开说明这件事是子虚乌有,后续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见方静态度强硬,周忆军心虚地将博客删除,并在网上公开道歉。6月13日下午,她在新浪聊天露脸做客,以此证明自己没有“被捕”,谣言解除,当天下午,台里通知她可以继续录制《世界周刊》。
  这件事给方静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她体力透支,节目录制到最后一段时,她连字幕都看不清了。
  不知是否是这件事给她的事业带来了影响,她逐渐退隐,淡出了观众的视线。

身患癌症,遗憾离世

  2014年,方静患上胃癌,她本来打算去美国治疗,但费用超出了她的预算,她平时除了工资,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一番思考,她选择去台湾医院治疗。病情逐渐稳定下来后,她也没有过多休息,而是第一时间回到工作岗位。
  2015年5月,方静担任了俄罗斯阅兵的实况转播主持人。因为生病的缘故,她有些“发胖”,一些观众纷纷调侃她有些许发福。
  重回职场的她,没有逃过病魔,她身上的癌细胞扩散了。这一次,死神没有放过她,2015年11月18日,方静离世,年仅44岁。
  方静的离世让她的父母难以接受,他们常去墓地看她,陪她说话聊天。为了纪念她,方静的母亲专门为她出了一本纪念文集。
  现在距离她去世已经过去8年了,众人的印象依旧停留在她优雅的微笑上。唯一遗憾的是她比父母先走,再也没有机会陪伴父母安度晚年。
  著名央视主持人董浩曾说:“方静是我见过的最优秀的主持人,没有之一。”方静去世了,但她的自信、美丽依然存在人们的心中。
  方静一生未婚,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她没有因为自身的名气迷失自己,而是坚持自我,一直都在做自己,她的一生应当是无悔的。

  @艾弥儿 说
  这位女主持人我不是特别熟悉,她的一生过得怎么样,我更没有办法知道。所以看到文章的最后一句说,她的一生应该是无悔的,我忽然觉得也未必。
  虽然在佛学里早就说了人生无常,生老病死是我们随时可能面临的人生的痛苦。但是绝大多数人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或者说没有患绝症的时候,都会觉得岁月是漫长的,自己能活到一个七八十岁的平均寿命,应该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其实也并不太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更不太会去思考自己度过的这一天也好,这一个月也好,这一年也好,是不是不负时光,无怨无悔的。
  通常都是在特别亲近的人,患重病或者是离世之后,才会近距离的体会到死亡,才会有一段时光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要不要就这样一直过下去。即使在这样的思考过后,可能过了几个月的时间,这种悲痛过去,生活就又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我最近一直在看马尔克斯的书,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还看了一篇他的短篇小说集,其中一篇很短的小说写了一个很能引人思考的小故事。
  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参议员,每年会定期到镇上去拉选票,发表演说,也会帮助镇上的一些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儿,当然目的也是为了拉选票。主人公有老婆,有5个孩子,一直觉得自己的人生挺幸福的。忽然有一天在他46岁的时候,医生告知他:他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时间了。
  这个消息太突然,所以男主人公也没有告知身边的人,他又按部就班的去镇上拉选票,做演讲,但是这一次作者描述所有演讲的准备,演讲的过程,他和人的互动,就像有第3只眼睛在看一样,这只眼睛就是三个月后将如期而至的死亡。在这种视角下所有日常的工作和活动,突然之间都变了一个模样。在最后的三个月里,我还要不要做这些事情?做这些事情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不做这些事情,我会做什么?如果我想做的是其他的事情,那么我们之前这几十年,一直在做的事儿,到底有没有意义?
  这个短篇故事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作者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去描述。有一个犯了罪的镇上居民,一直想求男主人公帮他改个身份。男主人公一直没有帮他这个忙,直到这一次去到镇上,看到了他们家19岁的女儿实在是太美了,于是动了心思。这位居民就亲自把自己的女儿送给了男主人公。当这个19岁的姑娘和男主人公一起躺在床上的时候,男主人公在想:三个月后到我死亡的那一天,她不会躺在我的身边,她也不会为我哭泣。然后男主人公觉得莫名的悲伤和愤怒,竟然哭了出来。
  这就是故事的结尾。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的一生是不是无悔,可能也不要等到最后那几个月再去回顾和总结。我们也可以用死亡这只眼睛、这个视角去看一看现在的生活。就像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样,如果我们的生命就剩下最后三个月,我们现在的每一天又要如何度过呢?(来源:网络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