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2021年《摄影》——《影视剪辑》课件笔记(3)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2-11-27 11:13:42

第3章  剪辑的历史

第1讲  剪辑与无声片


课后习题


一、简答

1、分镜头拍摄是如何开始的?

答:(1)分镜是在文字脚本的基础上,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将故事情节内容以镜头为基本单位,划分出不同的景别、角度、声画形式、镜头关系等,等于是未来影片视觉形象的文字工作本。后期的拍摄和制作,基本都会以分镜头剧本为直接依据,所以也称为导演剧本或工作台本。

        (2)分镜头剧本是导演对由文学形象到视觉形象的转变中的具体化的总体把握和设计,可以体现导演创作的风格特点。

  (3)事实上,电影并不是一定要画分镜头的。只要剧本本身有够给力,其实有关电影的大部分东西都在里面。那么究竟为什么要有分镜头这道工序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对好莱坞初创期的系统有所了解。那时,不需要导演,也没有剧本作家。只有制作人,摄影师和冲印师但当电影越来越长时问题也接踵而至。这时,好莱坞将电影分工细化。开始出现写电影故事的人,现场使用摄影机的人,冲印和剪辑的人...现场拍摄时还分出了导演的人和表演的人。

  (4)这里有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就是托马斯·因斯哈珀,他是发明这套系统的人。后来,建造大型外景拍摄棚后,分工就变得更加具体,他将制作电影分为几道工序。因斯的系统就像发条钟一样精准,一年可以拍摄几百部短片电影。这其中的秘诀就是分镜头剧本,即“拍摄剧本”。因斯将拍摄时需要的所有事项都一一记在分镜头剧本里,通过分镜头剧本来控制制作电影的整个过程。这样一来,可以同时制作许多电影。

  (5)托马斯·因斯哈珀的分镜头剧本手稿,但当时分镜头剧本不是可视化的,也就是不知道电影在视觉化后的效果是怎样。这时又出现了一个人物就是华特迪士尼。迪士尼在1920年代制作动画片时发明了“故事草图(storysketches)。将重要的角色和核心场面的概念用插图的形式绘画出来。在此基础上,就发展成为后来的能看到电影所有场面的分镜头。1933年的《三只小猪》可说是第一部根据分镜头完成的作品。在绘图纸上画出故事内容,然后在墙上一一贴出来。迪士尼的制作方式很快在其他的电影公司传遍开来。


贴在墙上的迪士尼分镜头

  (6)史蒂文·卡茨在《场面调度》一书中写到使用分镜头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可以将导演的想法事先视觉化更精确的表现出来。像广告分镜头就十分重要,因为在拍摄前广告商需要十分具体的了解广告构思。电影也是同样的,需要事先知道拍出来大概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电影。科恩兄弟在筹集拍摄资金时就会大量利用分镜头,因为可以通过分镜头明确的告诉投资人什么场面用什么方式拍摄需要用到多少制作费。

科恩兄弟的《老无所依》的分镜头

 

按照分镜头拍摄出来的画面

   分镜头的第二个就是可以成为在制作电影时各部门工作人员交流想法的工具。分镜头比剧本更能明确的做到这一点。希区柯克就是分镜头的终极粉,他把画分镜头视为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过程。他曾说过“分镜头画好了拍摄时导演都不用看镜头”。希区柯克将自己所有的意图明确放在了分镜头中。

 

  希区柯克的《鸟》的分镜头和按照分镜头拍摄出来的画面对比,可见希大师对分镜的执着程度。

  (7)那么,分镜头有哪些类型呢?《电影词典》上将分镜头大致分为三个类型

   第一是草图板(rough board)就是将剧本大致的视觉化,基本看成火柴人就行了,大致表现拍摄物和摄影机运动就可以了。

   第二是展示板(presentation board)就是展示给大家的分镜头。最大程度的在分镜头上展示出拍摄后的影像效果。要起到为工作人员和演员导向的作用,不只是角色的动线连景别,服装和色彩等都要具体的表现出来。

   第三是拍摄分镜,也就是在拍摄现场用到的分镜头,上面记录有摄影机运动,景别,灯光和人物位置等内容。当然根据具体的情况和导演的风格,有的导演会只参照草图板进行拍摄,也有的导演会参照经过以上三个阶段后的分镜头。

2、格里菲斯对电影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答:(1)1915年,美国人格里菲斯拍摄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标志着电影艺术的最终形成。他对于电影的贡献主要在于三个方面:改变了电影的构成单位;建立起了电影叙事的成功典范;创造了新的剪辑叙事手法。

  (2)第一,格里菲斯改变了电影的构成单位。在他之前,构成影片的单位是戏剧场景——摄影机方位固定不变。但格里菲斯的影片的构成单位变成了镜头:由若干个镜头组成一个场景,再由若干个场景构成一部影片。这样,格里菲斯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基础,让摄影机获得了灵活的运动性。

  (3)第二,格里菲斯建立起电影叙事的成功典范,使影片可以叙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例如《一个国家的诞生》中强烈的戏剧性,是通过电影艺术的独特手法表现出来的。格里菲斯将不同长度和角度的镜头按照叙事法则组接在一起,形成了电影特有的节奏和情节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剪辑。

  (4)第三,格里菲斯创造了新的电影叙事手法。例如“平行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等。在《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结尾部分,南方种植园主卡梅伦一家被黑人士兵围困在原野上一座孤零零的小木屋里,黑人凶狠地攻击着防守脆弱的木屋;卡梅伦全家拼死抵抗,不断有人负伤;三K党人闻讯赶来营救,白色马队潮水般疾驶而来。以上三组画面交替出现在银幕上,营造出气势宏伟,紧张激烈的叙事效果,同时也形成了强烈的悬念,牢牢吸引着人的注意力。


3、简述“理性蒙太奇”的内容。

答:(1)叙事蒙太奇

①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②它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 逻辑顺序、 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③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剧情。是影片中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④特点是脉络清楚、 逻辑连贯、 明白易懂。⑤可以按照具体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连续蒙太奇、颠倒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类型。

  (2)表现蒙太奇

①以加强艺术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类型。②它以镜头对列为基础,通过相连或相叠镜头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或更为丰富的涵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③其美学作用在于激发观众的联想,启迪观众的思考,表情达意,揭示含义。④按照表意功能不同,可进一步分为抒情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心理蒙太奇等等。

  (3)理性蒙太奇

①它是通过画面之间关系,而不是通过单纯的一环接一环的连贯叙事表情达意。②理性蒙太奇由爱森斯坦提出,是指在电影中通过镜头的并列组接,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的认识,两个镜头的冲突会产生全新的思想。③在不断拓展蒙太奇理论发展的前提下,爱森斯坦将它分为杂耍、反射和垂直蒙太奇三个阶段。


二、论述

1、观摩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并写出拉片报告(起码一个场景)

2、观摩普多夫金《母亲》并写出拉片报告(起码一个场景)

3、观摩爱森斯坦《十月》并写出拉片报告(起码一个场景)

4、在无声片阶段,剪辑观念是如何发展的


第2讲  剪辑与有声片


课后习题


一、简答

1、从无声片到有声片,时间的安排有什么不同?

答:1927年是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过渡的关键一年世界上最早的有声电影,是(1926年)的歌舞片《唐璜》。

  (1)无声时代电影的表意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语言的演进》中说,“1928年,无声电影艺术已经达到它的鼎盛时期。” 他认为,1920-1940年期间的电影分为两大对立的倾向:一派导演相信画面,另一派导演相信真实。

   所谓画面是泛指被摄事物再现于银幕时一切新增的东西,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画面的造型,一类是蒙太奇手段。

   所谓造型,包括布景与化妆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包括表演风格,还包括照明以及完成构图的取景。

   蒙太奇则来源于格里斯,镜头的分切是按照一场戏的实际逻辑或戏剧逻辑来分解事件,运用则是“觉察不到”的,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导演提供的观点;另一方面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等的蒙太奇方法,都不是展示事件,而是暗示事件,影片的最终涵义取决于镜头的组织安排,而不是取决于镜头本身的客观因素,总之是通过隐喻或联想来提示概念。
   无论是画面的造型内容还是各种蒙太奇手法,都是帮助电影用各种方法诠释再现的事件,并强加给观众。到无声电影的末期,这一套方法已十分完备。

   一方面是苏联电影把蒙太奇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极端,另一方面是德国学派极力使画面的造型(布景和照明)产生尽可能强烈的效果。如果说电影艺术的本性完全在于通过造型和蒙太奇为特定现实增添涵义,那么,无声电影就是一门完美的艺术。

   上面的论述是把蒙太奇和画面的表现主义当作电影艺术的本质看待的。而一些导演如,埃立克·冯·斯特劳亨、茂瑙弗拉哈迪等则含蓄地否定了这个概念。除了由于事实过多必须剪裁而让蒙太奇起到一种纯消极的作用之外,蒙太奇实际不起任何作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中猎海豹的长镜头,突出的用长镜头表现了真实性,而且其效果远比蒙太奇好。所以,蒙太奇和画面造型结构不是电影语言的精髓。

  (2)有声时代电影的表意
   声音的出现,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影片,如《疤脸大盗》、《关山飞渡》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有声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已明显地达到均衡和成熟的水平。

   内容上,这些影片构思十分精巧;

   形式上,摄影与剪辑风格清晰明快,声音和画面配合完美,有声电影已经找到了理想的表达方式,技术上不受限制。

   所以,巴赞从主题的改变和因主题改变所引起的表现主题必需的手法和变化中去寻找电影语言演进的标志和原则。有声的画面不像视觉的画面可以随意处理,这使得蒙太奇向真实性方向发展,而愈来愈排除造型的表现主义和镜头之间的象征性关系。

   故事是由一系列的镜头来叙述的,镜头数目变化不大,分镜头采用的典型技巧是交叉镜头,摄影角度的变化不增添任何内容,只是更有效地揭示现实,这样首先是使观众看得更清楚,其次是强调应该突出的内容。但是这种优秀的分镜头类型受到奥逊·威尔斯等的景深式分镜头法的挑战。

   《公民凯恩》中整场的戏都是借助景深镜头一次拍摄下来的,而摄影机甚至一动不动。以前靠蒙太奇制造戏剧效果,现在完全靠演员在选定不变的场景中走位来取得。以时间的延续行为前提,景深镜头的运用,部分地取消了蒙太奇,尊重了戏剧空间的连续性。但是,威尔斯并没有摒弃蒙太奇的表现主义手法,而是用景深表现的“镜头段落”之中穿插蒙太奇,所以蒙太奇手法获得了新涵义

   景深镜头是场面调度手法上至关重要的一项收获——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

   第一,景深镜头使画面的关系比他们与现实的关系更为贴切。因此可以说,不论画面本身内容如何,画面的结构都更具真实性;

   第二,景深镜头要求观众更积极地思考,甚至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场面调度;

   第三,蒙太奇要求戏剧事件涵义单一,在本质上是与含义模糊的表现相对立的,景深镜头把意义含糊的特点重新引入画面结构之中。

2、从无声片向有声片,剪辑的作用有哪些变化?

二、论述

1、观摩《雨中曲》,了解无声片向有声片的转变。

2、观摩《教父》并写出拉片报告(起码一个场景)。

3、用文字描述一个场景,并分析声音和画面是如何同步的。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