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前段时间,张文宏的老家浙江瑞安,举办了一场“百名博士家乡行”活动。
张文宏去参加了。
这是意料之中的。
大家没想到的是,一同去的还有张文宏的亲哥张文宇。
原来哥哥也是超级精英——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一门两博士,都优秀又幽默。
兄弟俩同场互怼的视频,让人们津津乐道。
和张文宏医生一样,哥哥张文宇的这张嘴,同样口才了得、金句频出。
一上台,他就称亲弟弟为“张文宏学弟”,一本正经地开起了玩笑:
“今天,我也见到了我想见,但不希望在公众场合见到的人,那就是张文宏学弟。”“因为张文宏的频繁出现,表示这个世界还不是太美好,我们还得加强疫情防控。”“不要鼓掌,你一鼓掌,我就分不清,是鼓给他的,还是鼓给我的。”“谢谢,这肯定是给我的,刚才那个掌声少的是给他的。”
在上台发言时,他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笑称哥哥为“张文宇同学”:“他刚才关于数字化建设的理念,我也是第一次听到,一听就觉得靠谱,这完全颠覆了以前我对他的认知。” 看来这幽默感,是家族性的了。
张文宏不用多说了,家喻户晓的抗疫专家,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198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之后又拿到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也是业界大牛。“他从浙大毕业以后,回到瑞安混不下去了,就到新加坡打工。”“他在打工的过程当中,居然在南洋理工大学完成了PhD的培训,五年的学制三年完成。”“在那里工作了几年,又回到了浙江,是浙江大学把他挖过去做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做了几年后,现在是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院长。”又是“打工”,又是“混不下去”的,看似调侃、嘲讽,实则句句都在夸哥哥。如此优秀的兄弟俩,让围观群众越看越羡慕,纷纷表示:“这家庭也太厉害了”“我要是他们妈妈,做梦都要笑醒了”。
那么,问题来了:培养出这对精英兄弟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
哥哥张文宇有一句话可以作为依据:我觉得自己只是照着好父母和好老师的样子长大而已。那些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背后很可能站着优秀的父母。换句话说,是先有“别人家”,然后才有“别人家的孩子”。或者说,什么样的家庭,能培养出张文宏兄弟这么优秀的孩子? 张文宏说,他小时候,父母会花很多时间陪他和哥哥学习,告诉他们“不读书就没有前途”。所以,张文宏从小就把读书作为唯一的出路,他知道如果读书不好,就只能留在小地方,接父亲的班进工厂。最可贵的是,张家父母给兄弟俩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他们没有逼孩子苦读,而是很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兄弟俩小时候,无聊时的消遣,竟然是给自己出数学题做一做来解闷。另一方面,孩子也被过早地死死按在书桌前,很难再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父亲省吃俭用攒了两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台录音机,鼓励他一定要学好英语。——那个温饱都困难的年代,舍得花巨款扶持孩子学习,可见这个家庭多么重视教育。 你知道,只有特别铁的哥们儿,才敢互相嘲讽,拿对方找乐。
所谓“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不仅会有助于整个家庭的财富、健康、幸福感,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而如果一个家庭,总是和谐亲密,充满爱和欢笑,孩子就更容易有好性格、高情商,善良并自信。这样的孩子,更可能被他人喜欢,被社会接纳,也就更可能有出息。
张文宏十几岁的时候,有次得了竞赛一等奖,要去江西领奖。在领奖现场,他遇到很多来自上海、杭州名校的获奖学生。这个小地方的土孩子,没有一点怯懦,他很快跟这些学生打成一片,成为无话不谈的哥们儿。你看中国有20万个博士后,大家的知识和智商都是顶级,为啥张文宏“独得恩宠”? 张家爸爸,是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想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张文宏兄弟身上,也都有父亲的影子,读书读到了最高点。你看世间有多少聪明绝顶的懒汉,一生一无所成,靠耍小聪明度日。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了,你想出人头地,再聪明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别的专家讲隔离,都是说“请务必居家隔离,非必要不外出”。同样的话,张文宏说出来就是:你在家里不是隔离,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也给你闷死啦。复工后,专家建议同事之间少交流,张文宏就说:如果开会,谁跟你关系最差,你就跟他坐一起。有记者问怎么治疗新冠,他说:我跟你讲你一定听不懂的,我讲的每一个汉字你都能听明白,但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岁月这么静好,就一定有人在负重前行。谁在负重前行?就是我这样的人。
而这一次,张文宏哥哥登场,短短几句话,就露出了“硬核段子手”的潜质。
兄弟俩都如此幽默、灵气四溢,可见他们的家庭氛围是轻松、乐观、包容的。
死气沉沉或者规矩重重的家庭,不太可能养出这样的孩子。 网上关于张文宏个人的故事,其实非常少。
采访我个人就没有意思了,我就一个乡下人,跑到上海,读完书留下来工作而已。但你说到传染病,我觉得这个可以好好聊聊…… 他之前也说:
当大幕落下(指疫情结束),我自然会非常安静地离开。到时你在我们医院里,看见绕着墙根走路的那个人,就是我。 他对名利保持着难得的人间清醒:
等过了这个事情,大家该看电视看电视,该追剧追剧,该看跑男看跑男,谁要看我啊? 他也完全没有偶像包袱。
有人问他:钟南山院士特别注重锻炼,80多岁还浑身肌肉,你爱不爱运动?他首先表示,自己欣赏爱运动的院士,然后老老实实地说,他不行:我极度疲劳时,就躺在沙发上看非常无聊、不需要动脑的电视剧,比如《芈月传》。若不是这次家乡相邀,我们圈外人很难知道张文宏还有一个精英哥哥。
他们不热衷名利,所以能把精力用在更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上,一个研究医学,一个研究人工智能,都是实实在在造福人类的事。反观那些一心想求盛名、赚大钱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奔着浅薄的名利去了,又怎么可能修炼出真本事,取得真正的大成就?
张文宏有一件事,我觉得非常赞:他从小就知道自己要干嘛。 我的成绩一直非常好,可以保送重点大学。但我都放弃了,因为我想学医。
医学融文科和理科于一体,又能治病救人,比较高尚,符合我的想法。
我的第一志愿是上海医大,在全国医学院里是数一数二的。其他志愿好像都填了医学类,万一上医大考不上,别的医学院应该没问题。
那么小就明确了一生的志向,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有几个是在高中时就非常明确自己想干嘛的?反正我所见到的,大部分都在拼命追求分数,但不太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
有些孩子报志愿的时候,考虑的只是什么专业好找工作、能赚大钱,而不是自己的热爱和志向是什么。 这样的孩子,就可能在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上,完全偏离方向,走上根本不适合自己的路。
之后要么半路转行,白白浪费很多时光。
要么在不合适的路上勉强坚持,一辈子别别扭扭,磕磕绊绊。所以,好的家庭一定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他们尽量多地去接触社会,探索世界,了解自己,在高中毕业之前,形成基本的三观,大体知道世界什么样,自己什么样。在起航之前,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和人生方向,他们会少走很多冤枉路,少受很多额外苦。
都说好的教育,就是要拼爹。
而且它影响的不是一个孩子,而是整个家族的一代又一代孩子。
我们为人父母者,无法决定给孩子什么样的基因,但可以努力给他好的家庭影响,让他成为有格局,有理想,有温度,有学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