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传递

疫情下,我们都欠孩子这样一堂生命教育课:一位老师给孩子的信

分类:爱心传递  发布时间:2020-03-08 22:45:16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少年商学院
微信ID:youthMBA
作为领先的国际素质教育平台,少年商学院通过世界名校通识课帮助6-15岁孩子发现兴趣并树立目标。


 文 | 弦歌缓缓

高中语文老师,文学与教育学双硕士

少年商学院国际教育专栏作者

学院君说:距离疫情爆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新型冠状肺炎在全国的累计确诊人数还在不断增多,在这场突然的“战疫”中,我们一同经历着新冠肺炎和死亡带来的恐惧、失落、无助、彷徨。


从那个在家陪着去世爷爷的五六岁男孩,到目送殡仪车带走妈妈的女儿,这段时间,我们总能看到这类悲伤的新闻。


这也让我们反思,如果有一天当孩子经历亲人离世、宠物离开,你该怎么安慰他并和他谈论死亡?今天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这仿佛是一个漫长得看不到尽头的冬天。


在这个冬天,一场骤然而至的疫情,让很多家庭历经生离死别,很多人从此再也看不到春天。


疾病,死亡,让这个冷色调的季节显得沉重而悲情。


几天之前,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来了一条信息:“老师,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女儿送别妈妈的视频,第一次特别真实地感觉到生命的脆弱。我想,疫情到来之前,她的妈妈,大概和我的妈妈一样,也在备年货吧?”


(女儿送别去世的妈妈)


“可是现在突然地就走了,一个生命消逝,一个家庭破碎,我感到害怕。生死面前,人是那么脆弱又无力,我忍不住想,我们今天的一切努力,还有意义吗?”


我思索良久,写下这样一封回信。


面对生命的脆弱,

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

 

几个月以前,我送别了一位老人。或者,更准确地讲,我是除医护人员以外,唯一专程去送他的人。


我看着这位老人,慢慢地去了,难过是有的,但是那种很平淡的难过。他唯一的亲人是他的妹妹,彼时正在外地,在电话里听说这件事的时候,语气平平常,仅几句就结束了通话,说自己正在忙。


门外有几位围观的老人,唏嘘几句,陆续散去,周遭一切如常。



那一刻我心上有很莫名的伤感。我第一次如此强烈而直观地感觉到:一个生命的逝去,竟然可以这样无声无息。


从那一刻起,直到今天,我一直在思索:


路过人间一程,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又应该留下什么?


《道德经》中的一句话,表达了人类的一种死亡观——死而不亡者寿。身虽死而“道”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何为“道”?


人的精神,人的思想,这是每一个人的“道”。



你问:面对生命的脆弱,我们的一切努力还有意义吗?


正如我们此刻正在经历的这场灾难一般,人生中的很多变数,突如其来。有太多太多的告别,猝不及防。这也正是你所感受到的“生命的脆弱”。


而正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明天,无法预知生命,才更应该好好抓住每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今天,去做你想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


比如用力地爱那些你珍视的人,比如拼尽全力地去实现自己想实现的一切。每一个可以用来爱、努力、思考、追逐、实现、担当的机会,都值得也应该被用力珍惜。因为这将是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结束此趟人间之旅时,留给世间的印记。


死亡终会到来。但爱与记忆,可以长存。


与其害怕未知的死亡,

不如思考应该过怎样的一生


“吹哨人”李文亮去了,但他留给世人对于正义与责任的思考,永不消逝——这是李文亮的“道”。


年仅34岁的李文亮,他是一个平凡英雄,但他带给这个世界的影响,永远不会也不该被埋葬。



还有太多太多和李文亮一样的人。


钟南山院士,在“非典”过去17年之后,以84岁高龄,再次出征一线。



数不清的白衣战士,递上一封又一封请战书,义无反顾地奔赴抗击疫情第一线,把小家与个人安危置于身后。


他们从不畏惧死亡,但他们敬畏生命。


所以,他们才愿意为了挽救更多生命,不计代价,不问生死。


这是白衣战士们的“道”。



他们中的一些人,因为这场灾难倒在了“战场”,永远地留在了这个冬天。但他们带给世界、带给人类的希望、感动和治愈,将长久地被铭记与流传。


我们正在一同经历历史,而他们,必将作为这段历史中最伟大的部分,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发光、经久不灭。


有机会作为亲历者见证这一切,我们不该仅仅是“热泪盈眶”和“彻夜难眠”,我们更应该思索,如何成为与他们一样的人。


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活着”,而应该是“怎样活着”以及“活得怎样”。


对于死亡,我们不该讳谈,也无需害怕。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因为终将到来但不知何时到来的那一天,而努力地为每一个尚可把握的今天,留下一些无法磨灭的意义。这将是未来某日,生命将尽时,我们可以保持从容的底气。



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决定生命的质量。


我们要认真地活、勇敢地活、无愧亦无悔地活,这是对生命的尊重,是活过一次的证明,更是属于我们自己的“道”。

 

死亡,原本就是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鲜少有人能够真正坦然地面对它、迎接它。在我们的教育中,死亡教育,常常是被忽视的一课。而这一课,恰恰应该是每个人的生命旅程中最重要的“必修”。


这次爆发的疫情,

是最好的一堂生命教育课


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利用这一特殊时期,与孩子认真地谈一次“生存、生活、生命”,坦然而深入地讨论一次死亡。  


它也不局限于生或死本身,孩子成长路上面临的一个个小问题背后,都可以是对生活乃至生命本身的思考。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和悲伤,我参考了儿童心理健康专家给父母和监护人的一些建议。


1、诚实坦率


告诉他们关于死亡的“事实”,不要美化伪装死亡的意义,或者用哄小孩的方式与小孩交流。不要说诸如“奶奶是在睡”这样的话。不要回避了这个教会孩子们理解死亡意义的机会。


诸如“死亡”,“去世”或“逝去”这些词可能听起来很刺耳,但是这些还是算经历过发展而来的合适词汇,孩子们也必须掌握这些词汇,从而理解“永远死亡”的意义。


2、提问并回答问题


父母在亲人离世后与孩子的对话形式应该取决于孩子与死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应考虑到孩子实际的年龄以及他们对某人死亡这件事的理解能力。因此,向孩子们提问或回答他们有的疑问就会很有效果。


可以从提问开始入手,尤其是当我们正处于悲痛万分的心情中时,你可能不需要详细解释这个人是怎么死去的。


孩子们并不需要知道所有的信息,但是他们需要知道一些细节,从而了解一个人已经死亡并且无法再回来的事实。




3、了解孩子复杂的情绪


悲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它会伴随着一系列不同的思想、情绪以及行为。虽然父母可能会希望孩子也能因失去而感到悲伤、愤怒、困惑甚至是内疚,但是对孩子而言还有很多其他行为变化难以理解,比如睡眠和饮食规律的改变以及在学校表现的变化。



当孩子没有感到悲伤时,父母会因此而感到困惑。


其实小孩子悲伤的时间很短暂,他们可能经历一次失去亲人后悔非常沮丧,但之后他们马上就可以去玩了。你可能不禁会想,“这真的有影响到他们吗?”


成年人容易固定化陷入悲痛之中,但孩子们通常想要通过四处跑跑或者做其他事来消化这种情绪。他们有点悲伤转瞬即逝的感觉,这会让我们与他们对立并思考,“天啊,难道他们毫不在意吗?”


实际上,你会发现他们其实是在意的,只是有时候表现得不明显。


4、有耐心


悲伤是一个漫长的、无法避免的过程,小孩要恢复到他或她的正常生活是需要一些时间的。所以父母应该抛弃想要尽快度过这个阶段的想法,接受孩子度过这个过程的速度,不要一直为孩子没有度过这一过程而着急。


与孩子谈论死亡,这其实是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可以帮助孩子们应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挫折,甚至是帮助度过人生的过渡期,比如转学、升学、考试失败,甚至是重大变故等。


5、鼓励孩子表达


孩子们需要认清父母其实是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而家庭是一种可以接纳悲伤的地方。父母应该鼓励孩子适当地表达他们的悲伤。


例如,对于学龄儿童来说,玩耍是他们的语言,所以你要让孩子们通过玩耍的方式来促进交流——诸如在家画画、玩游戏、玩娃娃、人偶之类的,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你可以鼓励他们写日记、画画、写歌、写诗。


当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时,可以为他们创造一种安全感,也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受益。他们会知道可以依靠你们,这对他们而言是很好的模范作用。


6、创造仪式感


围绕怀念和尊重的主题为逝去的亲人创造仪式感,也是另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向孩子们解释这个人可能不会和我们在一起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记住ta,并且作为家人来纪念他们。



以上总结的这6个小点,是希望无论是在孩子遇到生活中的大小事,为人父母都能用一个平常心去对待,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对整件事物的看法,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将会大有裨益。


死亡观,是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决定着我们面对人生与生命的态度,决定着我们将带着何种温度的一颗心喘息于人世间,未来又会为这世间留下些什么。


我们应该懂得,更应该让我们的孩子懂得: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到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我们才去后悔——自己好像从未活过。

回到首页 | 返回顶部| 会员注册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