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赏析幼儿文学经典作品
第一节 一般文学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识一个事物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即它和其它事物的质的区别。
它们都来源于客观世界,是现实存在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反过来又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是以抽象的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即通过对自然、社会诸现象的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以概念、公式、定理或理论的形式表现出来,它直接给人们提供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知识。
文学艺术则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即通过对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或自然景物的描绘,构成具体、生动的生活图景,来活生生地反映现实生活。
1、形象的具体性、形象性
由于文学要描绘社会生活的具体情景,文学的形象保持着生活现象的具体可感性,能使读者好象接触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本身一样,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所以,一个艺术形象的塑造是否成功,跟它的具体、生动性有密切关系。作家笔下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能动人心弦,那这个形象塑造就是成功的。
2、形象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是社会生活的客观记录。艺术形象是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的结果。所谓概括,是指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提炼加工,使创造出来的形象更显明、突出、集中、有力地反映社会生活,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文学作品总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一篇作品不可能写千家万户,只能写千家万户的代表,所以典型化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一般说来文学作品都是典型化的结果。
3、形象的倾向性
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提炼和加工,构成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就必然渗透着作家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
4、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量
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形象,除给读者以思想启示,丰富知识外,还从感情上打动读者,激起读者喜、怒、哀、乐不同的情感,并使读者受到教育和鼓舞。这种从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就是艺术感染力量。
一切艺术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是各种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共同特点,但是,各种艺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它们又彼此区别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部门。 文学艺术的一般分类法,是根据它们塑造形象的方式和使用材料的不同,把艺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
1、造型艺术
运用线条、色彩等艺术手段,塑造出人们可以直接感触得到的艺术形象,绘画、雕刻就属于造型艺术的范围。
2、表演艺术
运用音响、节奏、旋律或人体动作,来塑造直接作用于听觉或视觉的艺术形象,如音乐、舞蹈。
3、语言艺术
即文学,它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一切文学作品,都是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在文学创造中,语言是必要的工具,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所以文学又叫做语言的艺术,这是文学的基本特点。
4、综合艺术
综合地运用各种艺术所使用的材料和手段来塑造艺术形象,如戏剧、电影等。
1、形象的间接性
语言艺术的形象和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的形象比较起来,有明 显的不同。对于其它艺术,欣赏者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直接感受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一座雕像、一幅画、一出戏、一部电影,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塑造出立体或平面的艺术形象,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读者只有熟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 文学形象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它不可能具有强烈的直观性,但却又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能给欣赏者提供进行想像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1、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则不然。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然经过语言的中介。读者只有熟悉、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这种语言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2、多方面地展示社会生活
语言可以灵活地表达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活动。因此,从反映生活的容量和幅度上看,文学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甚至于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1、形象生动
作家用作品去影响读者,不是依靠抽象的说理,而是要使读者有具体的感受。这样,作家就要用形象化语言,将事物的性质、状况鲜明地、具体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如《祝福》中对祥林嫂的描绘:
2、凝练含蓄
凝练 是要求作家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而且给读者以广阔的想像余地,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
含蓄 象一些诗人所说的:“语忌直,意忌短,脉忌露,味忌短。” 凝炼含蓄不等于朦胧含糊,文学作品语言力求精炼,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回味,但不能无原则地省略词句或是把话说得含混不清。
3、新鲜多样
生活是复杂、丰富、变化多端的,文学作品要真实生动地反映生活,贫乏、单调的语言是描绘不出来的。作家都要在语言的运用上发挥独创性,显示新鲜多样的特色。
4、富有音乐性
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得流畅,听得明白,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我国古典诗词在语言运用上,有讲究平仄、声韵、对仗等传统,就是要求文学语言有强烈的音乐性。
5、语言的个性化
个性化是对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要求。人物语言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作家设计人物语言,要以人物性格为依据,要表现出人物的个性来。
6、语言富有感情色彩
语言生动感人,引起读者感情上共鸣。如对“祥林嫂”临终前的描绘。
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兼顾0~3岁的婴儿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文学作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
1、幼儿读物和幼儿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幼儿读物是适合幼儿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作品的总称,其含义比幼儿文学广泛,向幼儿介绍自然、社会等的书籍,都是幼儿读物。
2、幼儿文学是幼儿读物中的一个种类,它形象生动的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读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幼儿文学是“为幼儿”的文学,是作家为适应幼儿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鉴于幼儿的心理特点,作家在创作时,必须照顾到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程度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欣赏文学作品的特点取得一致。
2、幼儿文学是幼儿喜爱的文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以幼儿的眼光去看,以幼儿的情绪、情感来表现周围的生活,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去欣赏、赞叹幼儿。
幼儿文学应特别注重娱乐与趣味,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丰富幼儿的语言知识;强调正面教育;创作手法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图文并茂的作品为主体。
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充满着其它文学所不容易达到、独特的美。
幼儿的生活经验贫乏,仅能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理解世界。有些作家善于在生活中捕捉他们的行为表现,将其反映在作品中。 “稚”与“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天真无邪的表现。幼儿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幼儿稚拙的情趣。
幼儿心灵是极为单纯的,他们总是真诚地对待周围一切事物。在幼儿文学中,作家常常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来表现幼儿的纯真。
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拟人、神化、变形、荒诞等特殊的表现手法,幼儿文学作品常常呈现出荒诞美,以神奇怪异、违情悖理的艺术特色吸引着幼儿。
幼儿文学作品是幼儿的重要精神食粮,它和成人文学一样,具有教育、认识、审美和娱乐四个方面的作用。将其具体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婴幼儿成长过程,就是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过程。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文学在帮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全的人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幼儿文学作品与成人文学不同之处,表现在有许多作品,用生动的情节向幼儿灌输日常生活常识。
(二)幼儿文学作品生动、自然地向幼儿传授广泛而细致的道德规范。
(一)文学作品是幼儿间接知识的主要来源
文学作品是幼儿知识的重要来源,因为幼儿尚未开始系统学习,他们获得间接知识主要途径,是来自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可以扩大幼儿的眼界
幼儿最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直接观察。但是他们的生活和活动范围很有限,文学作品便成了他们扩大眼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
(三)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幼儿文学在增长幼儿知识,扩大眼界的同时,还培养了幼儿的求知兴趣。
(一)文学作品可以使幼儿受到丰富、多样的艺术语言熏陶
1、可以学到大量新的词汇
2、可以欣赏到形象化的语言
3、可以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
(二)丰富幼儿的情感
文学作品的特殊作用在于具有艺术感染力,即不仅能给人以思想影响,而且还能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三)发展幼儿的思维与想象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文学作品丰富幼儿语言的同时,可以明显促进幼儿形象思维核想象力的发展。
文学作品是作家按照一定的审美观念来反映周围的事物。作家运用优美的语言,所塑造的各种美的形象、多变的境界、高尚的道德行为,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渗透给幼儿许多评判美的标准和示范。
幼儿文学作品中生动活泼的形象,曲折多变的情节,故事圆满的结局,拟人、夸张、荒诞的表现手法等,可以使幼儿获得愉快的情绪,而愉快的情绪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6岁的幼儿刚刚掌握语言,词汇不丰富,不能理解复杂的句式;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较低,抽象思维至6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在为幼儿创作时,必需照顾幼儿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鉴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创作文学作品和知识读物,在题材、主题、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等方面,都有的特殊要求。
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需要广泛多样,以利幼儿在体、智、德、美育各方面的发展。但他们受思维水平的限制,认识周围事物总是紧紧依赖于直接的生活经验。基于这个特点,幼儿文学读物的题材应以他们熟悉的生活为主,如幼儿家庭、幼儿园或小学的日常生活等。
选择幼儿不熟悉的生活为题材时,必须注意选材的角度。所谓角度是指选择那些幼儿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能理解的内容。 为了扩大幼儿的眼界,满足幼儿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幼儿文学读物中知识性题材要占较大的比重。给幼儿创作这一类题材的作品,要与科普读物有所区别,一定要注意用文学的手法形象地表达知识。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受生活经验制约,对事物的理解多停留于表面现象,只注意故事情节,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常常是不甚了了。因此,对幼儿文学读物的主题要求单纯、浅显、鲜明,不能过分含蓄。
幼儿文学读物的主题主要有三类:道德性主题,是以形象告诉幼儿什么是“好”或“不好”,什么是“对”或“不对”的作品;知识性主题,是以丰富幼儿知识为主题的作品;娱乐性主题,或称兴趣性主题、无主题之主题,是指不强调作品一定要有什么“意义”,而是以愉悦幼儿为目的的作品。
幼儿模仿性强,分辨是非能力差,这就需要在作品中塑造值得他们学习和效仿的形象和行为,不宜过多地写反面的东西。在需要反映一些反面东西时,要态度鲜明,使幼儿能明确地感觉到:哪个好,哪个不好。幼儿好动,喜欢活灵活现的人物(或角色),不喜欢沉默寡言的人物。
幼儿感知觉能力,表现能力比较发达,感知的特点是大轮廓、粗线条的,容易抓住人物的具体的外部特征。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生动突出,不仅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还可以帮助幼儿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品的内容。 幼儿文学读物除了文字要写得生动形象外,还需要用图画来加强形象性,减少幼儿理解作品的难度。所以,在幼儿文学读物中,图画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思考题: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