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 杜牧唐代大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七绝最为人称道。 本诗为七言律诗。 二、中心思想 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
三、课文串讲 2句: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 比兴百姓的流离失所,纷纷逃难的痛苦生活。 3—4句: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暗示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 |
5—6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反映朝廷无能,以致百姓有家难回。 7—8句: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实为同情百姓而又无可奈何的宽慰。 |
四、学习重点与难点 (一)掌握本诗通篇比兴象征的手法。这首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大雁,而实际上是在描写逃难的人民。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 (二)掌握本诗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全诗托物言志,比兴象征。名为描写大雁,实在比兴老百姓流离失所的痛苦生活。诗中用汉武帝为了求得长生不老建承露仙人和陈皇后失宠居住在长门宫,指代宫廷,加上月夜冷寂的气氛,隐含对君王腐败堕落,与百姓苦难麻木不仁的斥责,对朝廷无能的愤慨。 (三)掌握“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的情感内容及抒情手法。 这两句诗借象征抒情。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暗示朝廷对百姓漠不关心。 (四)掌握本诗的对偶句。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五)掌握本诗的指代手法。 用“仙掌”和“长门宫”指代宫廷。 |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