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一、本单元共收有诗词18首,其中古典诗词13首,现代诗词5首(内含外国诗词一首)。通过18首诗词的学习,要求掌握:1.诗词的基本知识;2.提高对各类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3.掌握作家作品的有关知识。 二、诗词学习重点与难点。掌握诗词的抒情方法是学习诗词的一把钥匙。 |
三、掌握诗词的抒情方法。 抒情方法 (一)直接抒情:一般称作直抒胸臆,即不假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领悟。比如:《湘夫人》、《长恨歌》、《声声慢》、《一句话》、《祖国,我亲爱的祖国》。 (二)间接抒情:是诗歌的主要表情达意途径,可称作意象表现。凡是将情、志、意、理渗透和含蕴在景、物、人、事之中,让读者感而悟之,思而得之,都是间接抒情、意象表现。 1.借景抒情 通过自然景物意象来表现作者心中的情志意理,统称为借景抒情。 ①自然天成 在借景抒情中,景物的形态是自然的、质朴的,甚至看不出有所选择和加工,其中所包蕴的情志完全是随顺自然的,物性即我情,几乎感觉不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这就是情景交融的自然天成。例如《饮酒》。 |
②融情入景 在借景抒情中,景物虽然有所选择和加工,但仍然保持着原本形态,情感溶解、渗透在景物中,没有直露、强加的痕迹,这就是融情入景。例如《湘夫人》《秋兴》《长恨歌》。 ③移情于景 在借景抒情中,由于主观感情的强行介入,使景物明显见出情感冲击的印痕: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事物本来的形态、特性,或语句中夹带有点感染性倾向的字词,这就是移情于景。例如,“三杯两盏淡酒”(《声声慢》),不是真的酒“淡”,而是由愁情深重难解所产生的一种主观感受。“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不可能真的是“旧时相识”,而是因过度思念新丧的丈夫所造成的一种心理错觉。“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长恨歌》),月色本是明媚的,铃声本是清丽的,但在极度思念杨贵妃的唐明皇的感觉中,它们却改变了性质,表现成“伤心色”、“断肠声”,这无疑是主观感情强行移入的结果。 |
④因情造景 在借景抒情中,如果景物是根据情感表达的需要而虚拟、编造、幻化出来的,是现实世界不可能存在或并没有发生的,那就是因情造景。《湘夫人》中有四句奇异景象也是如此:“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鸟不宿在树林而聚集在水草间,渔网不撒在水中而挂在树上,麋鹿不在草地食而跑进庭院,蛟龙不潜伏在深渊而爬到岸边,这都不是真实存在,而是假想的反常现象,是湘君在赴约不遇、心情十分懊丧情况下,对自己尴尬处境的比况;而这种自我比况景象的心理发生,则极其别致而有力地体现出当时湘君懊恼、痛苦的深度。《长恨歌》第四部分所写临邛道士寻觅杨贵妃的亡魂。《湘夫人》中极力铺陈的布置新房、准备结婚的景象。《雨巷》所创造的那种朦胧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境。 |
2.借事抒情 诗歌中,凡描写社会人事的地方,都是借事抒情。如《蒹葭》中的“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比如:《湘夫人》中的“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鹧鸪天》中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再别康桥》中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八声甘州》、《长恨歌》。 3.借举止抒情 特定情景中的表情和举止,是一个人当时情感和心理的直接显现,抓住它,往往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表情达意之效。比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的举止来抒发胸中的怨愤,都是生动传神的借举止抒情妙笔。在《长恨歌》中,白居易用“回眸一笑”的媚态,点染杨玉环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天生丽质”。《饮酒》的“采菊”,《鹧鸪天》的“补衣”,《八声甘州》的“误识归舟”《再别康桥》的“轻轻来”、“轻轻走”等。 4.借比喻抒情 比喻是以此物喻比彼物,往往可以变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给人以鲜明生动的艺术感觉。如《虞美人》《长恨歌》《摸鱼儿》《再别康桥》等。 |
5.借象征抒情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形象,隐喻、暗示具有相似特征的某类事物、情感、观念的表达方法,它言在此而意在彼,从个别走向一般,与比喻相较更具整体性和抽象性。比如:《行路难》中,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喻蕴藏着革命情绪的民众,以“火山爆发”隐喻民众革命风潮,以“霹雳”隐喻民众革命声威,也都是包含比喻成分的象征。如《蒹葭》以“在水一方”的格局,象征人类所经常遇到的可望难即情景,具有人类生存困境的普遍意义;《早雁》以惊恐南飞的早雁,象征边境战乱中民众的苦难,具有关心民生疾苦的普遍意义;《雨巷》以“我”寻找幻影中“丁香姑娘”而不得的心理过程,象征大革命失败后一批知识青年的复杂心境,是理想幻灭时内心“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普遍写照;《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多组意象,象征祖国的历史进程。 |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