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条报道了
不少离开市中心、在乡村生活的故事。
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抱团生活,
将“养老”基地打造成前沿社区,
一种全新的“熟人社区”成为趋势。
在台湾北部的大山里,
有一座“现代桃花源”。
24户中产,因为不喜欢住传统豪宅,
集资1.5亿元人民币,买下8000平米的荒地,
他们中既有企业家、建筑师,也有医生、老师,
三分之一的人都有博士学历,
在这里生活,
大家从不攀比谁家有钱,
在北京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个隐秘小山村里,
家家户户抬头就能看长城。
一对北京夫妇拿出前半生的积蓄,
花了1个亿在村里修路、建民宿、开餐厅……
不少“大有来头”的人被吸引来定居,
30户来自全世界各地的隐形富豪,
浙江绍兴的山谷里有一片仙境,
和《千里江山图》中的青绿山水,
几乎一模一样。
2个硕士来到这里,
吸引了四、五十个朋友定期来访。
让每个人都很有安全感。
画家邓春儒,
回到破败的家乡鳌湖老村后,
把村里衰败的客家排屋、碉楼,
陆续介绍给近百位友人改造和居住,
大学教授、艺术家、音乐人、演员……
在“村长”邓春儒的带领下,
一起在村子里“玩”艺术。
在台湾北部的一处山区里,沿着小路缓缓开进一个客家小镇,再往里一点的坡地上,有一片全石头打造的生态聚落,隐密、低调,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这里是窝村,一个“现代桃花源”。占地8000平米的土地上,有农地、有溪流、有住宅、有山门。
2011年,24户中产决定集资1.5亿元人民币,共同打造一个特殊的“村落”。他们中有企业家、建筑师、医师、外商高管等,每个人都有丰富的阅历,甚至三分之一的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对他们而言,“豪宅”并非是单独一栋,而是一群志趣相投的人住在同一个聚落里。当“建村”的想法出现后,从一开始的2、3 个人,再陆续拉拢朋友加入,最后组成了24人,才开始动工。
窝村的建设总共花了4年时间,建筑师想用现代的建筑手法去实践一个环境和人共存的生态聚落。
住宅被建在坡地上,高低落差7米,沿着地形错落地分布着,每一户都有露台,伸手就能摸到树。
整个村落没有“C位”,24栋住宅分成4排,每一栋都有自己的特点。最上面一排的房子可以俯瞰全村,第二、三排夹在中间,有被邻里照看的安全感,第四排则面对农园,视野最广,看出去都是农园绿地。
越往下坡走,视野也越开阔。穿过24栋住宅的山门,一条小溪分隔了住宅区和农地,建筑师把将近一半的土地规划成农园种植作物,过去用来灌溉的古圳渠道、老木桥都被保留下来。
24户家庭都想要实现“古聚落”的理想,溪里有鱼可以垂钓、菜地里可以种吃的,感受古人的生活方式。
平时居民散步会有一种走在草地上的感觉,但车子开过去时,“固绿格”也完全可以承受得住。
村子里的绿化和水可以调节气温,每到夏天,整个村子的气温要比外面低了2到3摄氏度。
除了保留原有的60棵老树,还另外移植了100多棵大树进来:“看到大榕树,你就感觉回到家了,保安看到有人过来,会在榕树下等你,跟你打招呼。
住在这里,邻居们不攀比金钱、地位,而是比谁更懂生活。
北沟村,位于北京怀柔区渤海镇,是慕田峪长城脚下的一个小村子,常年住着130多户人,家家户户每天出门,抬头就能看到北京最有名的一段野长城:箭扣长城。
10年前,阚冬第一次跟随从事乡建工作的丈夫秦剑锋来到这里。她记得那是一个3月,一进村就惊讶地发现,村民们都在树上。
原来一到春天,村里的人就会爬上树剪枝,连80岁的老太太也盘着腿坐在树上干活,看着有趣,却又忍不住为他们担心。
那时候村里十分破败,靠种板栗为生,日常运输靠毛驴,房子的顶上都盖着廉价的彩钢瓦。
但长城壮观的景象就在眼前,夫妇俩被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迷住了,当即决定要在村里建造一个自己的家。
每次搞活动,大家都玩得特别开心,也对长城脚下的小山村越发刮目相看。
在浙江绍兴新昌县的一个山谷里,开车经过一条狭窄土路,才能抵达山谷的尽头,在一片临水的缓坡中有一个隐匿、漂亮的生态村落。每一个来过的人都称它是:一个真正的现代桃花源。
它占地约10亩,三面环山,背靠的山脉最高,两侧山势舒缓,像被两只大手环抱着。这里有住宅、有花园、有菜地、还有一处天然水源,流淌过每一户门前。
每一栋房子都有一个室外的廊下空间,这样的设计来自于传统的农家院落,除了能满足遮阳功能,下雨天也能乘凉、或者和邻里聊天,增强彼此之间的亲密感。
肖磊和老曹觉得,这个村子的美妙,在于它完全像一个共享社区,一个可以实现熟人社交的尺度,无论是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热闹的人,都很有安全感。来这里的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
现在,生田社陆陆续续已经有四、五十个人反复到访了。大部分人,都是可以脱离大城市,依托于互联网实现半自由职业。
鳌湖老村位于深圳北部最边缘,靠近东莞。村里有100多座客家排屋和6座碉楼,不少是民国时期修建的,村民也保留了传统的宗祠文化。
邓春儒8岁时,跟着父母离开了鳌湖老村,迁居到深圳罗湖区,成了一名城市人。
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邓春儒一心想当个画家,专职画画。2006年他偶然听闻小时候就读的启明学校,要被一个老板包下来当养鸡场,心里一惊,他决定抢先把这里租下来。
启明学校
启明学校是一幢民国时期的碉楼建筑,由侨胞和村民捐建,邓春儒在这里上过学前班,老师用客家话上课。
曾经的母校变得破败不堪,没有门窗,荒草丛生,内部堆满了垃圾。当时一年的租金很低廉,但等他把基本的门窗、地面、水电、院子都弄好后,就已经花了几十万。
邓春儒说:“其实我特别想艺术村慢一点,不用发展得多快,艺术家在这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村民们每天来这里逛逛,过自己的生活,这个才是最重要的。”(来源:一条)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