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二陵出土的人首蛇身俑,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宋宁 摄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东汉镇墓兽。 (南京博物院供图)
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硬陶鼓座。 (视觉中国供图)
□ 本报记者 于 锋
再过十几天,我们就将迎来乙巳蛇年。在十二地支中,“巳”对应蛇,其古文正是蛇的象形。蛇最早出现于1.5亿年前,比人类的历史更早。蛇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诡秘的花纹,致命的毒液,旺盛的繁殖力。在中国人看来,蛇具有双重形象和意义,它既有妖性邪恶的负面形象,也具备神秘、灵性和善良的美德。
从母系氏族社会起,蛇就成为先民崇拜的神秘图腾,人们对它既敬仰又惧怕。有学者认为,龙的形象是由蛇演化而来的,蛇又被称为“小龙”,蛇图腾就是中华民族龙图腾的前身。蛇崇拜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国古史传说中,人类的祖先女娲和伏羲表现为人首蛇身的形象。而反映在文物上,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陶器和江南地区印纹陶上就出现了蛇纹。本期“文脉”版,我们寻访江苏各大博物馆中和蛇有关的文物,体验“蛇文化”的瑰丽和神秘。
走进南京博物院,观众能够观赏到来自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的文物,2003年3月—2005年5月,考古工作者对位于无锡市西南部的鸿山越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的部分珍贵文物就收藏于南博。
“鸿山越墓出土的大量陶器、青铜器和玉器上,都发现有堆塑的蛇或者雕刻的蛇。”南京博物院张敏研究员介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数件硬陶鼓座和盘蛇玲珑球形器。硬陶鼓座中有管状插孔,座上部有多条堆塑的蛇,横卧座上,蛇身交缠,颈部向上昂起,头如马首,充满神秘气息;盘蛇玲珑球形器的球身由8条蛇组成,蛇身盘成圆圈状,一条蛇口衔另一条蛇的尾部,蛇头和蛇身装饰点状蓝色琉璃釉,并以红彩相间,精致华丽,是极为罕见的越国礼器。
出土这些越国“蛇文物”的墓葬,是无锡鸿山越国七座贵族墓中的特大型墓葬——丘承墩,其墓主可能是越国仅次于越王的大夫。越人崇蛇,《汉书》等文献中说:“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学者认为,这里说的“龙子”就是指水蛇,也就是说,常在水中活动的越人在身体上纹蛇的图样,把蛇当作自己的保护神,希望得到庇护。越人不仅以蛇为图腾,更作为国家的象征和王权、神权的象征。吴越争霸时期,伍子胥筑造阖闾大城时,将东南的城门称为“蛇门”,门上有木蛇,以蛇象征越国。蛇门正对越国的方向,“以制敌国”暗示着越属于吴(《吴越春秋》)。
张敏告诉记者,在丘承墩越国墓出土文物中,有大量蛇的形象,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珍贵文物,墓中的青瓷甬钟、青瓷镈装饰着蛇纽。玉带钩和盘蛇神兽纹玉管上均有蛇的纹饰。丘承墩中还发现了一种青瓷鼓座,其上贴塑九条蛇。“九”是古代的极数,代表墓主拥有至高无上的身份或权力。在丘承墩,蛇的形象无处不在,张敏因而将这座大型越国贵族墓比喻为“蛇的世界”。
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上,人们同样能发现蛇的身影,它幻化成一种被称为“蟠虺纹”的纹饰。
苏州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春秋吴国时期的“蟠虺纹三足提梁盉”,主体纹饰就是蟠虺纹,也就是许多小蛇相互缠绕在一起组成的图案。虺是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蟠虺纹因而也被称为“蛇纹”,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其特点是繁缛细密,风格华丽神秘。
在南京市六合区程桥,考古工作者先后发掘过三次东周墓葬,发现了较为丰富的青铜器。墓中的青铜鼎、缶、编钟、编镈上也装饰着细密的蟠虺纹。苏州和南京发现的吴国蟠虺纹青铜器生动反映了吴人和越人一样,对于蛇也有着敬畏和崇拜。
南京博物院收藏着数件发现于四川、重庆等地的东汉镇墓兽,其造型一般为鬼面、头上有角,张开血盆大口,有獠牙,长舌及胸,一手持斧,一手握着一条蛇。专家介绍,这些出自成都、重庆、宜宾、乐山等地汉代砖室墓的镇墓兽,手中握着一条蛇,是巴蜀之地崇蛇之风的反映,带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蛇穿上人类的衣服会是什么样?在扬州博物馆中收藏着一件巳蛇生肖俑,蛇首人身,蛇头微昂,扁嘴,身着交领广袖长袍,双手平交于胸前,扎束腰带,神色庄严肃穆。扬州博物馆典藏部主任庄志军介绍,这件生肖俑1984年出土于扬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唐代墓。当时,该墓中出土了蛇、龙、马、猴等多件三彩生肖俑,在扬州乃至江苏地区较为罕见。
考古资料显示,在墓葬中放置兽首人身的十二生肖俑,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后盛行于隋唐。《唐会要》记载,九品以上官员墓中,可以放置“四神十二时”,“十二时”就是指十二时辰俑或者十二生肖俑。在墓中,十二生肖俑的放置有严格的顺序,一般放置于墓室四角,从子鼠开始,顺时针放置,东南西北各三件。
除了蛇首人身俑,考古中还发现过人首蛇身俑。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当时的扬州邗江杨庙发掘一座五代墓,其墓主可能是五代杨吴寻阳长公主或者寻阳长公主的生母、皇太后王氏。这座墓中发现一组木质“生肖俑”,也就是仙官手捧包括蛇在内的各种生肖。此外,这座墓中还发现了一件木质“双人首蛇身俑”,其两端均为人首,两颈相交,蛇体拱起呈圈状,人首头戴风帽,双目垂闭,表情安详。2013年,在扬州隋炀帝陵考古中,萧后墓中又发现了一件“双人首蛇身俑”。所不同的是,这件俑的材质为陶。两人头梳发髻,面面相对,双手撑在地上,身体后以半圆形蛇身连接在一起。
这样的人首蛇身俑在南唐二陵中也有发现。上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院对位于南京江宁的南唐二陵进行考古发掘,在南唐烈祖李昪钦陵的后室和南唐中主李璟顺陵的前室中各发现两件人首蛇身俑。南唐二陵中发现的四件人首蛇身俑中,除了有与邗江杨庙五代墓人首蛇身俑相似的造型外,还有一种形象也很有意思。两条“人首蛇”身体互相缠绕,俯卧在地,呈现微微拱起的“一”字形,两人首方向相反,圆脸光头,颈下有蛇鳞。
从隋代到五代,南京、扬州发现的这些高等级墓葬中为何会陪葬“人首蛇身俑”,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著名考古学家徐苹芳教授认为,人首蛇身俑是文献记载中的“墓龙”,是从天子直到平民墓中都能使用的一种神煞明器;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研究员认为,人首蛇身俑可能是《唐会要》《宋史》《大汉原陵秘葬经》等文献中所记载的镇墓兽“地轴”的变体,在广东海康元墓出土的墓砖上,就有两人首共用一蛇身,旁边有题名“地轴”。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首蛇身俑源自人头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图像,象征对万物繁育和人类生命的崇拜之意,也具有镇墓驱邪、祈求生命再生之意。(来源:新华日报)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