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49年建国前,罗瑞卿的资历、地位和职权,跟其他9位后来的大将比,都算不上什么。他是因为被毛主席点将,担任首任公安部长,负责恢复建国后的社会秩序,55年又被授予大将军衔,才变得特别引人注目的。
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罗瑞卿就在朱老总的领导下开展各项工作,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都有过不短的共事经历。他的爱护,罗是切身感受过的。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罗瑞卿头部负重伤,差点就被放棺材里活埋起来——万幸他及时苏醒,弄出点动静,让别人知道他还有气。
朱老总知道此事后,立即将身边照顾自己的医生叶青山派出帮助,并要求叶:“罗不康复,你就莫回来。”这段救命的恩情,罗瑞卿一直没忘。建国后,两家交情不断。罗瑞卿的孩子们十分喜欢朱老总。
罗、朱二人都是四川人,所以罗瑞卿的孩子们称呼朱老总,都是用四川方言称呼“爹爹”。建国初期,他们最喜欢跟朱德同行去北戴河游泳。当时德高望重的朱老总,出行是可以坐专车的,不用挤火车晃晃悠悠去。
他们一行人晚上从北京出发,第二天凌晨到北戴河站;这时候,朱老总总会细心地让司机停到偏僻处,让那些没睡好的孩子们,好好休息。休息好了,一行人再往北戴河前进。
还有一次,在1963年夏天,罗瑞卿的一个儿子,单独跟朱老总,到东北、内蒙等地方转,游览视察。这样的通家之好,就算是在开国元勋群体中,也是十分罕见和难得。
朱老总德高望重,有拉部队、带部队、团结众人的本事,为人正派,不搞阴谋诡计,不跟人拉帮结派。说起他的人品,没人不竖起大拇指表示肯定和敬佩。
朱老总向来什么都不争,对名利没有欲望,但是遇到不公正、不符合常理的事,他总会试着抗争一下,也会有不满。1966年1月下旬,那时正值春节,上海会议参加完后,朱老总就辗转到了杭州。
那段时间,他总是一个人,沉默地坐在角落,叹气声停不下。当时罗瑞卿的盖子,还没被彻底揭开,朱老总也是秉持着保密精神,憋在心里不跟任何人说,包括自己的妻子康克清。
见朱老总这副模样,康克清心里焦急万分,担心丈夫会因为心理负担重,影响到身体。她关心地问道:“你有什么不好过吗?”朱老总的声音,让人感觉有种心情低落的有气无力:“没有什么。”
康克清自然不信,相识多年,她对朱老总已是知根知底。但是她一再询问,也没问出什么,还惹得朱老总不快,不同寻常地喊了声:“不要问了。”康克清也就没再说了。
朱老总的秘书,不愿他们夫妻因为这种事情闹矛盾,就偷偷告诉康克清,上海会议的大致情况:会上对罗瑞卿的处理很重,话说得也很重。康克清知道后,过了段时间才向朱老总说起罗瑞卿的事。朱老总叹了口气,说出肺腑之言,为罗瑞卿鸣不平。
他说:“为什么要撤他?这不是撤一个罗瑞卿的问题,像这样可靠的人都撤,打击面这么宽,真跟假失去了明确的标准。哎,今后党内要不平安了。”
上海会议的情况康克清不是很清楚,但朱老总的这几句话,让她多年后都记忆犹新。朱老总认为,在此之前的58年反“教条”、59年庐山会议,都有个让人信服的发生缘由。可罗瑞卿的事,朱老总实在是想不通,这样一个好干部,怎么说撤就撤,沦落到这般下场?
而后来的局势发展,正如朱老总所预料,“不平安”起来。多年后,罗瑞卿被解放,被儿子推着轮椅到朱老总家看望。他到之前,九十多岁的朱老总亲自到门口迎接。当时罗瑞卿想站起来给朱老总敬个礼,朱老总按着不让:“你不方便,算了。”之后,朱老总主动聊起上海会议,讲当初自己参会,就说“不相信你是那样的人”。
最后罗瑞卿要走时,朱老总还坚持要送,颤颤巍巍地走到门口,看着他们上车。这成为他们的最后一面。可能朱老总也想到了,所以非要送到门口。
朱老总去世两年后,罗瑞卿也在国外治病时溘然长逝。他们之间虽没留下太多故事,彼此却有很深的羁绊和感情,交往就像古代淡如水的君子。
他们性格相近,又都是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永垂不朽的伟大人物,真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同乡战友。
Copyright © 2014-2064,www.aixincb.co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www.爱心传播.com 京ICP备14059545号-1
扫一扫